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苏秀道中

[宋]曾几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霖:一连数日的大雨。②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③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夜晚下雨写起,“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鲜明对比,细微地反映了诗人心中的喜悦。

B. 颔联形象地道出了诗人盼雨的心情,也隐隐表达出自己的喜雨不单单是因为大雨赶走了炎热,带来了凉爽。

C. 颈联仍写喜雨,前一句是诗人的想象,说明自己喜雨,是因为这场及时雨,使秋收有望;后一句以听雨打桐叶,寄托自己欣喜的心情。

D. 这首诗语言诙谐风趣,轻巧明快,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可贵精神。

2.这首诗写出秋雨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的?

 

1.D 2.特点:雨大,及时。表现: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通过触觉和视觉的结合,表现雨大;②运用叠词,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③运用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通过骄阳转作霖、稻花应秀色表现雨的及时。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D.“诙谐风趣”说法不正确,应改为: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 2.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的形象。分析形象特点要抓住形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梦回凉冷润衣襟”“屋漏床床湿”写出了秋雨“大”的特点。“一夕骄阳转作霖”“千里稻花应秀色”写出了秋雨的“及时”。关于雨的特点应结合全诗的主旨来看,如果只看局部,可能会把“凉冷”也当作一个特点;如果从整体来看,雨下得“凉冷”也是说明雨下得大的。而“下得及时”这个意思要从人物对这场雨的态度中来提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的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作简要评析。

 

查看答案

(题文)班级要开展以“走近陶渊明”为专题的语文学习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语文老师为本次专题学习提供了一个示例,请参照示例,确定专题学习内容,并策划自己小组的专题学习任务。

示例:

专题学习内容:渊明与酒

专题学习任务:搜集阅读陶渊明与酒相关的诗文,探究“酒”与陶渊明文化性格的关系以及“酒”在陶渊明生命中的意义。

(2)有个小组在活动中发现刘禹锡与陶渊明在安贫乐道方面有相似之处,就用拟写对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请帮他们将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刘禹锡陋室读经,苔痕上阶绿

下联:陶渊明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中国一直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时期,诗歌是外交答对的基本凭借;到了汉代,“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唐代以后,诗歌的写作成为登科入仕的基本科目。而现在,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使我们对诗歌产生了更深的情感。

是啊,中国人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实现了生命的成长,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最丰富的,如果你是否愿意去寻找,诗意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中。烂漫春光里能寻觅诗意,萧瑟秋景中能发现诗意,慈母的牵挂中能品味诗意,游子的仇情里能感悟诗意……诗歌里描绘的美景,能医治心灵的创伤;诗歌里蕴含的真情,让心境宁静温暖。

(1)第一、二段中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

(2)请写出第二段中省略号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问君何能(如此,这样)

B. 欲不胜簪(简直)

C. 磨洗认前朝(拿,取)

D. 九万里风鹏正(举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