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7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l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l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 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摘自自新浪网

1.在中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请简述理由。(3分)

2.读了材料二,你有什么感想?  (2分)

3.盐城市海滨中学向来访的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赠送国学经典,请你从《论浯》《唐诗三百首》《西游记》等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2分)

示例:《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1.示例一:赞成。开设国学教育课,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示例二:反对,开设国学教育课,会加重我们的学习负担。(3升) 2.示倒一: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盛到无比自豪. 示例二:外国人如此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更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2分) 言之有理即可. 3.示例一:《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2分) 示例二:《唐诗三百首》——走进文学以工殿堂,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 示例三;《西游记》——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2分) 扣住本质特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持什么态度也可,答题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阐述理由。如支持,可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回答,如反对,可从难度较大,不易理解,增加负担的角度作答。 2.试题分析:只要结合事件发表感想都对,主要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欣喜、自豪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同学在学校贴吧上发的帖子,请你跟帖。(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至少用一个例子加以阐述,字数 30字左右。)

某同学的帖子:读书可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濂遍观群书,则有儒雅之气;苏轼饱读诗书,则有豪放之气。故多读则气足,气足则文华。

你的帖子:读书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学校准备举行读书报告会,会场上要悬挂一副对联,上联已拟好,请你补写出下联,使之与上联构成对偶。

上联:学习成就人生路

下联:阅读         

 

查看答案

用一句或几句话补写出结尾的内容,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不超过20字)

①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北京时间20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②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③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__________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真实地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育才中学决定采用问卷的形式,在全校开展一次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在回收的50份有效问卷中,几乎所有人在第一题“你认为课外阅读是必要的吗”的答案中,选择了“非常必要”或“必要”,分别占46%和50%,仅有两名同学选择了“不是很必要”。不少同学在“阅读心得或感受”中表示,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外阅读,能够“拓展知识面”“丰富内心世界”“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绝大多数学生内心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真正付诸实践的比例并不高。44%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玩游戏”,只有40%的学生把课余时间用于“阅读”,其他的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了“旅游”“体育运动”等。

材料二  调查显示,平均每天课外阅读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半数,52%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为0.5~1小时。而阅读的时间段以“睡前”为主,占68%。另外,18%的学生会在“上课时”读课外书,14%的学生选择在“早上或中午等其他时段”进行课外阅读。

材料三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现象:碎片化阅读正在流行。碎片化阅读。是指读者通过电子书、网络等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的模式。通过微博获取信息的学生就占调查的八成以上,“信息量大、阅读方便、更新速度快”是学生热衷微博的原因。而时间的碎片化也直接助推了快餐式的浅阅读,即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法。所谓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

(1)材料一、二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哪些现象?

(2)针对材料三,请你谈谈碎片化阅读的利弊。

(3)你班将举行以“阅读”为主题的班会,请你为此次活动拟一条主题语。

 

查看答案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注释)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请从诗中各找一处运用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诗句。

2.“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是什么?“挂霜的葡萄”象征着什么?

3.诗歌的第二小节主要写了什么?诗人主要抓住哪些具体内容从而使诗歌层次井然有序、逐层推进?

4.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