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100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了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光。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要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从《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顶似地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400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孤立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报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历过《四郎探母》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倚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1.通读文章,根据你的理解,在标题“如果你为四郎哭泣”后填补句意完整、准确的语句。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____

2.文章第五自然段是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

3.请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2)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4.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父亲”以及其他看戏的老人“泣不成声”?

5.作者曾在《为什么需要人文素养》一文中谈到文学有“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的“功能”,透过本文你可以看见哪些感动?

 

1.那么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或“你就找到了灵魂的归属”或“你就找到了精神的家园”或“你就会懂得文化为什么是公民社会里最重要的黏合剂”等。) 2.插叙父亲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使他在观看时产生情感共鸣。为后文做了铺垫,让读者明白父亲为何会哭泣。 3.(1)“紧握”“递”“只好”“不断”等词形象地写出了我对父亲的安慰和理解。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个人比作珠子,文化比作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4.每一次观看《四郎探母》,都是一次灵魂的洗涤,感怀的疗伤;他们的经历、处境、感怀与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四郎探母》是他们的精神依托和精神慰藉。(答对两点满分) 5.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父辈们被四郎自责而痛苦的孝心所感动;生活在他乡已是故乡的中年儿女被父辈们发自心底的思乡之情所感动;作者感动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感动于美的顿悟。(答对两点满分) 【解析】 1.此题考查补全文章题目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结合文章的主旨来思考。本文由老父为《四郎探母》哭泣之事而引出对文化的看法,引发对文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索,最后回答了一个抽象的哲学命题“文化为什么重要”,指出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据此可将题目补充为:那么你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2.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有:补充交代了什么内容;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突出人物什么特点,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突出文章中心;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阅读文章,可知第五段运用了插叙的方式,回忆了父亲年少时离开家乡去当兵,再也没回过家的经历,这种经历与父亲观看《四郎探母》时产生了情感共鸣。交代了父亲哭泣的原因,为下文做了铺垫。 3.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1)句中“紧握”“递”“只好”“不断”等词用得好,这些词语形象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一直流眼泪时对父亲的安慰和理解。(2)此句把个人比作珠子,把文化比作细丝,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_________

(2)求之不得,_________

(3)微君之故,_________

(4)_________,天涯若比邻。

(5)气蒸云梦泽,_________

(6)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

(7)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8)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①邑金:封邑的收入。②波臣:水族臣民。③常与:时常在一起的,此指水。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B. 激/西江之水而迎子

C. 吾失吾/常与

D. 君乃言/此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于(    )    邪(    )    活(    )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4.庄周讲“涸辙之鲋”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二月二日出郊

[宋]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了刚出郊时太阳未出、江城隐于雾中的情景。

B. 颔联描写了天气晴朗、云雾完全消散的景象。

C. 颈联描写了一幅黄鹂轻语、紫燕翻飞的生机盎然的图景。

D. 全诗描写了作者郊游时的所见所闻。

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云犹含态石披衣”一句采用拟人手法,赋予“云”和“石”以人的情态。

B. 诗的颔联写远景,颈联写近景,远近结合,使景物富有层次感。

C. 最后两联用鸟类逢春之乐反衬“田家”早耕归来的心情。

D. 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田园风光的感情。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碎石是从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那些山崖上崩落下来的!

B. 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

C.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D. 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无耻啊!无耻啊!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如此善于飞行的昆虫的幼虫(水虿),却只能在水中成长。

②此后,蜻蜒开始离开水面,告别昨天的水栖生活,开始真正的空中生活。

③蜻蜒由水虿(chài)变为成虫在经过多次蜕变,少则七次,多则达十五次。

④独特的“脸盖”使这些水虿成为池塘中的一霸,腹部尽头的鳃是供其呼吸的器官。

⑤有些蜻蜒擅长飞行,它们可飞越几千万公里,从某一大陆飞往另一大陆。

A. ⑤②①③④    B. ③④⑤②①    C. ③④②⑤①    D. ⑤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