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

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主要记叙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他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C.《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写。文章以“月光”为线索,根据作者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美丽月色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D.《长征》是王树增所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以长征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2)根据提示的内容,分别写出A、B、C三个人物的名字。

美国记者A__在他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如果没有它的两个孪生天才B__、C__是无法想象的,许多中国人实际上都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人。B__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C__是它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它生命。”

 

(1)【C】 (2) A埃德加·斯诺; B毛泽东; C朱德 B毛泽东; C朱德 【解析】试题分析:(1)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苏轼不是唐代文学家。故答案为C。(2)对名著阅读的考查。《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文本中的这段文字是对毛泽东和朱德的描述和评价。作答时,要依据识记的内容和人物填写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父____

(2)困于心于虑____

(3)杂然相____

(4)少闲人如吾两人者____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夕日欲颓,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2)______,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

(3)“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可谓情、景相生,耐人寻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王维的《使至塞上》写进入边塞后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5)故乡是诗人永远的依恋。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以“____________。”表达对故乡的依依不舍;崔颢在《黄鹤楼》中以“________________。”表达日暮怀归之情。

 

查看答案

(题文)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1)来到苏州园林,花园里那惟妙惟肖的石雕,那巧妙绝lún____的亭台,那五彩斑斓的池鱼,都令我豁然开朗。

(2)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piē____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每逢骤雨____(A.cù  B.chù)至,这两位物理学家就匆忙把设备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畅,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因烟zhì____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的内心是一个封闭的容器,隐藏着可说与不可说,可知与不可知的一切。青春期的你,内心丰富无比,既有独属于自己的秘密,也有某个瞬间发现的别人的秘密。其实,这些秘密,或许都是酝酿许久的惊天告白。  

请以“秘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述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

③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600 ~ 800字。

④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⑤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

 

查看答案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精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互通互融。A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B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

④读书的“遇见”,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就不愿轻易相信。他作《王荆公》,为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始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从无疑处读出有疑的“遇见”方式,既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更是对所阅读书目的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诚如清代小说家梁绍壬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历史学家葛剑雄教授,也对读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一次,和凤凰卫视拍《告别三峡》的纪录片时,他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停掉。他研究移民史,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问,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选文第②~④段,依次简要概括读书人应该怎样读书。

2.我们为何要读经典?请用原文回答。

3.选文第③段中画线的A、B能否调换?原因是什么?

4.阅读选文第⑤段,理清论证思路,补全表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