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 (2)故园...

填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

(3)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4)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5)可怜夜半虚前席,__________

(6)__________,青草池塘处处蛙。

(7)予独爱莲之出于泥而不染,__________

(8)__________,雌兔眼迷离。

 

(1)何人不起故园情 (2)双袖龙钟泪不干 (3)会当凌绝顶 (4)不畏浮云遮望眼 (5)不问苍生问鬼神 (6)黄梅时节家家雨 (7)濯清涟而不妖 (8)雄兔脚扑朔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遮,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羲之轶事

王羲之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持/六角竹扇卖之    B. 持六角/竹扇卖之

C. 持六角竹扇/卖之    D. 持六角竹扇卖/之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尝______  (2)书______  (3)愠______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2)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4.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 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 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 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盛唐诗人高适曾多次到过边关,他的这首反映了自己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

B. 本诗用明快秀丽的基调,丰富奇妙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

C. 这首边塞诗实现了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有着几分山水诗的风味,

D. 这首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感情,但这种思乡情绪是低沉的。

 

查看答案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 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B. 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C. 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D. 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传统历法,年按阳历,月按阴历。

②又称中国历法为农历,是从二十四节气来讲的,二十四节气是阳历的内容。

③称中国历法为阴历,是按月来讲的。

④中国传统历法应是阴阳合历,可以称为华历。

⑤但都不全面。

⑥因此,中国传统历法为阴历、农历都是有根据的。

A. ①③②⑥⑤④    B. ①②③⑥⑤④    C. ①⑤③②⑥④    D. ①③②⑤⑥④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莫言写了大约16万字左右的书。

B. 为了防止不再发生安全事故,学校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C. 夏天的汉川汈汊湖是一个旅游的好地方。

D.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校丰富了“诵经典,闻书香”的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