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关于“胖大和尚”的两个故事。(10个字以内)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本题所给材料出自《水浒传》第9回,薛霸、董超被陆虞侯(陆谦)收买,要在途中杀害林冲。胖大和尚是鲁智深。鲁智深救下林冲,想结果薛霸二人性命,被林冲劝住。鲁智深让薛霸二人好生照顾林冲,并护送林冲至安全处才离开。本题写出与鲁智深有关的两个故事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水浒传》塑造的三位身怀绝技的英雄:善盗的是鼓上蚤时迁,善射的是小李广花荣,善行的是神行太保戴宗。________

(2)武松恩怨分明,怒杀西门庆,被发配江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与母大虫顾大嫂不打不相识,并与其丈夫张青结为兄弟。________

(3)《水浒传》善于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如课文《智取生辰纲》,作者通过刻画杨志与众军士的矛盾冲突,表现了他粗暴急躁的性格特点。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蚕儿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奔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本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其他年级写字,二年级上课。”

老师把一张乘法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六一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摸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经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绽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爬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粘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叮……”上课的哨儿响了。

“二年级写字。”

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

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籽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

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说:“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只有一位老师,称呼中是不必挂上姓氏的。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血了。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又扎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咧!”

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的好奇的光彩,“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候,他从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之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咧!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

可没过多久,老师却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我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我于是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纪念章,金光给他多皱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在我中学毕业以后,回到乡间,也在那个小学里教书。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带着我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老人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陈忠实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

B. 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和村民们的喜爱与认可。

C. 文章对人物刻画主要运用对比反衬;前半部分写原先老师的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与后面写蒋老师的内容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衬出后者的高尚。

D. 文章结尾写三十年后蒋老师获奖和也做了教师的“我”给蒋老师拿出了珍藏的丝片,揭示并深化了小说主题。

2.请根据下表对文章进行梳理,在空格处补充情节或“我”的心理感受。

情节

老师自报姓名

老师为

“我”治伤

老师了解

养蚕的事

师生养蚕丝网

_________

“我”心理感受

新奇

_________

高兴

_________

难过

 

 

3.阅读文章划线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写出加点词在句中的深刻含义: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2)请写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

4.请结合小说情节说一说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5.请结合全文分析以“蚕儿”做标题的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着“空喊读书”这一错误的读书现象展开论述,并在文章第①段提出观点。

B. 空喊读书的三种人中第一种人毛病最轻,最好治。

C. “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这个论据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D. 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

2.请写出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通读全文,结合自己读书的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感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④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1.下列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未闻也:                               

(2)长跪而之:

(3)魏来求救矣:                               

(4)王欲救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4.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他又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任选一题分析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我选第________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诗句是(      )

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2.末句“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