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小题。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1.下面选项中,对文章内容表述与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着“空喊读书”这一错误的读书现象展开论述,并在文章第①段提出观点。

B. 空喊读书的三种人中第一种人毛病最轻,最好治。

C. “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这个论据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

D. 反对读死书指的是读书目的不正确,并不是说认真读书就是读死书。

2.请写出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通读全文,结合自己读书的实际谈谈你对学习的理解感悟。

 

1.C 2.比喻论证;将读书有所成的马融比作“绣囊”,论证了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的观点,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3.①读书要认真仔细,善于思考;②广泛的读书积累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③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不要空喊读书”。C项 “‘王羲之的书法名扬天下,这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练习密不可分’,这个论据也可以用来证明本文中心论点”是错误的。王羲之是书法家,勤于练字而非勤于读书,不能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第⑤段中“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将读书有所成的马融比作“绣囊”,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论证了第④段的“只有勤学苦读,才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小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睢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唐睢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睢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策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睢之说也。

(注)①与国:盟国。②冠盖相望:出使(秦国)的车辆络绎不绝。③芒然:失意的样子,这里指疲惫。④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臣服于秦国),成为秦国东面的屏障,接受秦国的政治制度,春、秋两季给秦国交纳祭祀的贡品。

1.下列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B.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C.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D. 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臣未闻也:                               

(2)长跪而之:

(3)魏来求救矣:                               

(4)王欲救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2)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

4.通读甲乙选文,完成问题。

(1)甲文中唐雎出使秦国的使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他又出使秦国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战国策》善记言,甲乙两文中的人物对话都非常精彩。请任选一题分析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②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

我选第________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下列与“梦回吹角连营”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诗句是(      )

A.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D.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

2.末句“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与前面的豪壮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

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dì   ①   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   甲   (A、崩紧  B、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   ②   放,才能   乙   (A、融解  B、溶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③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1)根据①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②处加点字注音。

①dì听________                                    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为括号内的词选择正确的答案,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A、崩紧;B、绷紧)            _______________(A、融解;B、溶解)

(3)第③处画线句有语病,写出你的修改意见。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B. 小说中人物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有通过环境的描写。

C.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鲁迅的《故乡》选自文集《朝花夕拾》。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

(5)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6)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8)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