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江南》的作者是温庭筠,他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之一。

B. 小说中人物塑造,不但要通过故事情节的安排,还有通过环境的描写。

C. 《水浒》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D. 鲁迅的《故乡》选自文集《朝花夕拾》。

 

D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要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D项《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作品集,而《故乡》是鲁迅的小说作品,D项说法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

(1)更深月色半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方平《月夜》)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酒困路长惟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李清照《武陵春》)

(5)骊山四顾,阿房一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6)年少万兜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7)池上碧苔三四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8)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查看答案

请以“感谢那次遇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书写工整,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李红霞的《香椿的味道》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乡下老家,有许多野生的香椿树,一年一年滋生繁衍,零零散散地缀满了乡村的各个角落。当然,最好能长在自家房前屋后,那样就可以整日看着香椿芽由小变大,然后近水楼台先摘先尝了。当春风温暖地让我彻底脱去冬衣的时候,那香椿也就该发芽了。我最爱吃香椿,总是一天三遍地看着房角那棵香椿树发呆,真想早日拿着钩子扒下嫩嫩的芽子吃个够。可我急,树不急,整日挺着干枯的枝桠在蓝天中显着它的沧桑与稳重,迟迟不吐芳香。

②一个灿烂的午后,我忽然在和风中嗅到了丝丝清香。迫不及待地跑到树下,踮着脚尖,寻找蓝天中闪出的那些暗红。找到了!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那嫩嫩的芽子,被阳光穿透成靓丽的紫红,闪着淡淡的油光,在湛蓝作为底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温情,一时间觉得香椿芽就是春天,春天就只有香椿芽。

③春风催荣了万物。不出几日,香椿芽已经长成了小丫头的冲天小辫。竖在房角的长杆终于派上了用场。用铁丝弯成一个钩,绑在长杆上,就可以去扒那些垂涎已久的香椿了。站在房顶,长长地举起杆子,将那些可爱的芽子引入铁钩里,然后猛地一拧杆把儿,只听脆脆地“叭”一声,一簇香椿就应声飘落了下来。不一会儿,香椿已散落一地。

④于是,便怀抱这些香椿,吵着让母亲给我炸“香椿鱼儿”吃。母亲先是把这些香椿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择好、码好,然后洗净,放在盆里用温水加盐腌一下。这时,母亲就可以腾出手来准备面糊了。在碗里打两个鸡蛋,放入适量的面粉和水,搅匀,直至能在筷子上拉出丝就可以了。烧开油,取出腌好的香椿在面糊里裹一下,迅速放入滚烫的油锅里,只听“吱啦”的一声,那个裹了面糊的香椿,顿时翻滚着膨胀起来,成了焦黄颜色。

⑤一直站在旁边的我,早已被锅里的香椿鱼儿惹得大咽口水了。一出锅,就用手抓起来吃,烫得我直跺脚摇手。母亲乐了,拿出碗盛好递给我。我便乖乖地坐在灶前,稀溜稀溜地吃到肚圆,抹一把嘴上的油,跑着玩去了。等回来,又会吃上一大碗。

⑥一茬一茬的香椿吃下来,夏天已近,香椿已不能用来炸着吃了,我对香椿的热情也淡了下来。可母亲却去摘那些稍微嫩一些的叶子,切碎,晒在太阳底下,说是晒干后还可以吃。我不信,这怎么吃。炎炎夏日,母亲便取出那些干香椿,放在锅里用油炸一下,然后拌在黄瓜丝里,放上醋,浇在凉水浸过的面条上,一碗清凉喷香的凉面吃过,夏日的炎热一下子就在香椿的清香里消失了。这种干香椿只要保存得好,可以吃一年,直到又吃上那暗红的嫩芽。

⑦母亲知道我爱吃香椿,因此总是在春天里给我带来嫩香椿芽,有的嫩到可惜,可母亲却说这样的才好吃;过几天又会捎来一大包干香椿,于是我就一年都能吃到香椿了。生日长寿面里,浇上油炸香椿,那味道真是特别透了,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珍藏在香椿里的春天的味道。

(选自《人民周刊》,有删改)

1.文章以“香椿”为线索,第①-⑤段分别写了香椿、_____香椿、___香椿、炸香椿、吃香椿等内容,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提示,在横线上各填写一个合适的动词)

2.结合上下文,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簇簇短短的芽子,不知何时已经在干瘪的枝尖绽开了笑脸,从高至低,错错落落地像是给这位老者扎上了灵动的蝴蝶结,将积蕴一冬的热情完美释放在这个春天里了。

3.文题“香椿的味道”有哪些含义,请简要回答。

4.本文第④段与链接材料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有何异同?各自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链接材料:梦里也记得元旦的,第二天醒得特别早,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我忽而记得了———《阿长与〈山海经〉》

描写方法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方法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郑板桥开仓济民》,完成后面小题。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无留牍:没有遗留下的公文。②长吏:地方最高的官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公之余与文士畅饮咏诗___________

阻之___________

万余人___________

任之日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去任之日

A.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B. 康肃笑而谴之《卖油翁》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父 老 沿 途 送 之(在主谓间停顿)

曾 任 范 县 令   (在动宾间停顿)

4.翻译下列句子。

(1)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5.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完成后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注)这是李白离金陵东游扬州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虽短却情意深长。①吴姬:吴地酒店中卖酒的女子。②欲行不行:欲行,想离开的人;不行,送行的人,指李白的朋友。

1.“风吹柳花满店香”中“香”字意蕴深长,既指______,又指______,还指______

2.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