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③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陈子昂《______》)

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⑦政入万山围子里,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______《陋室铭》)

 

①独坐幽篁里 ②双袖龙钟泪不干 ③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④箫鼓追随春社近 ⑤化作春泥更护花 ⑥烟笼寒水月笼沙 ⑦一山放过一山拦 ⑧谈笑有鸿儒 刘禹锡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和文学常识。(1)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篁”“怆”“箫”“鸿”等字词的书写。 (2)③⑧两小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陈子昂、刘禹锡有关的文学常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四组词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

①蒙眬    吞噬    心有灵犀    千均重负

②辜负    修茸    海市蜃楼    忍俊不禁

③烦燥    猥琐    悲天悯人    色彩斑斓

④取缔    累赘    锋芒必露    鞠躬尽瘁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妇rú______皆知   ②qí______祷   ③颠pèi______流离   ④jīn______

 

查看答案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⑴请以“        的乐趣 ”为题作文。

⑵ 请以“第一次 ”为话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⑴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⑵的另拟题目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写成记叙文。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己亥杂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己 亥 杂 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 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 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查看答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二项是

A. 一老河兵闻        求下流

B. 山门圮河          当求之上流

C. 反激之力          如

D. 求之下流,固      求之地中,不更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下面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則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B. “知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C. 文章采用了借物说理,同时全篇主要采用抒情议论结合的写法,使读者既能获得具体的感受,又能获得理性的感悟。

D. 本文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悚讶的结局,而且从悟出了天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