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居李大妈生活方式极为健康,平时...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邻居李大妈生活方式极为健康,平时深居简出,不是逛街就是跳广场舞,忙得不亦乐乎。

B.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这位颇受争议的作家一直令大陆读者充耳不闻

C. 352省道东台西延段路旁的绿化带巧妙地结合了地形地势,形成了层次分明、鳞次栉比的亮丽风景线,令人赏心悦目。

D.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地要因地制宜,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带领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D 【解析】试题分析:A深居简出,简:简省。原指野兽藏在深密的地方,很少出现。后指常呆在家里,很少出门。使用语境错误。B充耳不闻,是指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拒不听取别人意见。使用语境错误。C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使用对象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

文学是一个烂迷人的世界。文学是一幅意境高远的国画,你尽可流转明眸,欣赏蓝天白云、激流飞瀑;文学是一座诧紫嫣红的花园,你尽可敞开心fēi,呼吸玫瑰馥郁、秋菊清香                                   。走进这个世界,我们能砥砺闪光的智慧,丰富纯洁的情感,熏陶高贵的灵魂。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____________       心fēi_________

(2)文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根据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前面画线句构成排比句。

 

查看答案

古诗文名句默写

(1)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

(2)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4)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6)为篱下,黄花开遍,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星河欲转千帆舞。

(8)浮光跃金,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猛浪若奔。

(10)耳闻不如目见,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___,不尽江滚滚来。

 

查看答案

请以《成长需要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请你从空间”“勇气”“快乐”“挫折四个词语中选择一个,把题目补充完整。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1)之,久而不去     (2)以钱其口

(3)微之             (4)自矜                

(5)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3.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4.你从这个事情中得到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冬日看山

梁衡

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随处抛撒的果皮、罐头盒,手提录音机里的迪斯科音乐,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

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溶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丰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的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东西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做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气的枝,伸出绿绿的叶,远远地作一些铺垫。你看它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它们头上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树的骄傲。它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我奇怪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强,可怎么没有想到在秋敛冬凝之后再来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它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它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它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它的绰约,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它的骨气。它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它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

1.开头两个问号有什么作用?

2.举例说明第三段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景物的。

3.作者开篇提到“香山性格的那一面”,具体含义是什么?既然香山有“那一面”性格,当然应当有另一面性格,请用一个句子概括香山的另一面性格?

4.“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5.下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 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的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 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 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 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