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饮食之味酸甜苦辣皆备,人生之味亦如此。品味过人生百态,才能在时光荏苒中洗涤,淘洗出思想的真金。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

有的人能将生命中的每一段时间都酿成了醇厚的美酒;有的人,岁月里的苦涩与甜蜜总是相依相伴;有的人能在文学、艺术或爱好中,品出自己独特的人生味道。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

的名称。

 

味道 端起杯中的咖啡,闻了闻 ,香味真是太浓了,端起杯,轻轻地饮了一口,细细地品味杯中的味道, “哇,真苦啊!”品尝咖啡的评价就是如此,再次品尝了那种苦涩的味道,这一次的味道还是苦苦的,但是这一次的苦中带有了一丝甜意,这种味道就似我们的青春,苦中带有甜,有战胜困难后,脸上总是绽放微笑的。 一杯橘色的澄汁可是我的最爱呢!端起来一饮而下,我最喜欢的味道,酸酸甜甜的,就像现在的我似的,青春总是有一些辛酸,总是有不顺心,不顺意的时候我总是回一笑而过,乐观地去面对这一切。青春就是如此,酸酸甜甜,让我们沉醉在其中。 纯纯的牛奶,纯纯的心灵,纯纯的思想,拥有青春的我们的思想是如此的单纯,伤心的时候,泪水就顺着脸颊划过,开心的时候不满地嘟起嘴巴……这些自然性的动作,心情不包含一丝的杂质,就如牛奶一般春纯洁,纯洁的身心也是最大的快乐。对人、对事都将心比心,无恶意,无勾心斗角,只有纯洁的爱意。 青春的绿色,有春天的昂然生机,如青春的小草,绿绿的叶子,青春充满着大自然的气息,使心中向往着长大的小草,悄悄的萌发。青春的味道,不用说,也就像绿茶。 青春的味道像可乐。她是充满活力,热血激昂的。对某个东西的好奇,对某件事情的热心,都是青春赐予我们的。 青春的味道,如咖啡,如橙汁,如牛奶……我正青春,青春使我更加阳光更加快乐;我憧憬青春,它那么美好。每个人都曾拥有过青春,会品出不同的青春味道来…… 【解析】试题分析:“味道”是一个命题作文。如果就味道写味道,必然俗气浅薄。那就要通过议论或叙事写出生活的一些感受,这种感受用比喻的手法说即是“味道”。因此只有扣住“味道”的深刻内涵,进行挖掘,文章的立意才会高人一筹。构思时,可以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加以提炼,写出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如《眼泪的味道》《乡愁的味道》《后悔的味道》《家的味道》《足球的味道》《茶的味道》等。也可以将思绪沉浸到历史中,在历史的丰富典籍中寻找素材,通过古人的言行诠释人生的种种况味,从而对现实生活中人生的滋味加以指导和警示,如透过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箴言感受“淡到极致的味道”;透过《史记》中“大隐隐于市”的侯赢“北向自刎”的举止探讨喜获知己的味道;透过“粉身碎骨浑不怕”勇保京师的于谦来诠释忠勇卫国、甘之如饴的味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雪一化,就有路了     张抗抗

⑴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⑵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所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⑶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⑷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⑸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⑹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⑺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明儿太阳出来,这雪一化,就有路了!

⒄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激愤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轻轻将那张已被雪水洇湿的纸条撕碎,然后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有删改)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我”“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2.下面句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3.结合上下文,分析下面加点词的含义。

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4.请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

5.作者为什么以“雪一化,路就有了”为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校园欺凌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江湖恩怨是难以避免的。同样的道理,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学生,孩子之间也免不了龃龉过节,学生冲突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有一种学生冲突被称为校园欺凌,它指的是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

客观地说,学生之间的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中都普遍存在。我们所说的欺凌,可不光是身体暴力,任何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蓄意冲突,都可以归入到校园欺凌的范畴,包括羞辱,言语辱骂,孤立,勒索,名誉中伤,网络曝光隐私或造谣,等等。国外有个反欺凌网站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有83%的女孩、79%的男孩在学校或网络上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欺凌。

在许多人的经验里,美国或者日韩的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有关校园欺凌的刻画和描写,在中国的影视剧中则很少看到相关的内容。但事实上,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不仅不比国外少,反而可能更加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很多时候,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只把欺凌当作“玩笑”,充其量是“过分的玩笑”,不加以处理。在极端的例子中,习惯了中国校园管理的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仍然像在国内一样欺凌同学,浑然不知自己犯下大错,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所在国视为严重罪行。这样的案例,去年刚发生过,参与欺凌的几个学生均被判处数年到十数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在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可怕的,是施暴者的不以为意。有些孩子“天真地”认为暴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是能够解决问题的。有些孩子想当然地把暴力当作一个“引起关注”或是“树立威风”的方式……这些现象的出现,折射出的是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

青春期的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容易暴躁失控、自我调节能力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除去生理因素外,更主要的原因则是青少年对施暴行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而偏差的出现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包括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

“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学生造成的伤害通常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 长期难以平复,也使部分受欺凌者发生恶逆变化, 由受欺凌者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 同时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同时对于欺凌者来言,危害也显而易见,导致欺凌者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受到刑事追究。

对比国外,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可能更加严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很多时候,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只把欺凌当作“玩笑”,充其量是“过分的玩笑”,不加以处理。在极端的例子中,习惯了中国校园管理的留学生,到了异国他乡,仍然像在国内一样欺凌同学,浑然不知自己犯下大错,他们的所作所为被所在国视为严重罪行。

2016年11月,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教育部、中央综治办、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多部门通力协作,发布《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就校园欺凌出台的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但是,在中国,针对校园欺凌,立法上仍旧空白,成文法里还没有任何一条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规定。而美国从1999年佐治亚州率先制定反校园欺凌法,到2015年3月蒙大拿州通过反校园欺凌法,全美所有50个州都有了针对校园欺凌的立法。

对照国外反对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经验,中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一:

“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袁贵仁说,安全是一件头等要紧的大事,安全没有,教育无从谈起,成长成才也无从谈起。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涂文涛对于校园欺凌的防治,他认为:“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事后惩治,起到的是威慑作用。我不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要动辄就动用刑法,它对人是一辈子的影响,还是应以教育帮助为主。”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二:

校园欺凌问题出在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遏制校园欺凌的板子不能仅打在学生身上。新的立法既要制订校园、政府、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责任清单,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同时又要明确“预防和治理以预防为主”“惩罚和教育以教育为主”的原则,从“事前预防、事中应对、事后惩戒”三个维度, 完善立法, 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更多的孩子被“拉回来”而不是“推出去”。当然,在穷极了所有教育手段,仍有人执迷不悟的情况下,法律也应当给顽劣者以足够的时间,让其到应当去的地方反思。

(摘自网络,有删改)

链接三:

从2005年开始,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办反校园欺凌周活动,培训教师,让他们掌握识别校园欺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支持学校与家庭的协调沟通,鼓励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时,向校长或地方教育当局申诉。

在日本,许多学校有针对“心理攻击”而设立的心理咨询室,聘请律师、心理医生、退休警察和大学教授坐诊, 帮助那些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渡过难关。

(摘自网络,有删改)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校园欺凌指学生间蓄意或恶意地通过肢体、言语以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冲突。

B. 任何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蓄意冲突,都可以归入到校园欺凌的范畴,如学生间的言语辱骂、 孤立等。

C. 中国的校园欺凌现象比国外的更加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大多数校园欺凌现象没有被正确地认知。

D. 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立法,对比国外反对和治理校园欺凌现象的经验,我们还显得落后。

2.下列对“校园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或危害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施暴者的不以为意,折射出青少年价值观扭曲,是校园欺凌和暴力事件中最为可怕的。

B. 青春期孩子身心发育不完全,情绪不稳定、易暴躁失控等是校园欺凌产生的心理原因。

C.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欺凌者都会受身心创伤,且会发生恶逆变化,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D.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旁观者因为目睹同学受欺凌而使自身道德滑坡,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内外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存在,但各国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重视度有差异,对策也各不相同。

B. 针对我国校园欺凌日趋严重的现实,袁贵仁强调“法治”,涂文涛委员强调“教育帮助”。

C. 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并不只是学生的原因,校园、政府、家庭、社会都应承担各自的责任。

D. 校园欺凌中的受欺凌者易留下阴影,难以平复,为安抚他们,英国举办反校园欺凌周活动。

4.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就校园欺凌出台的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

5.“链接二”中提到,“惩罚和教育以教育为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以上两首诗词描写的都是塞外秋景,“征蓬”“归雁”两个意象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比喻___________ ;两首诗词中都提到“燕然”,这个典故与东汉的窦宪有关,用在诗词中均暗含有____________ 意思。

(2)两诗在景物描写方面各有特色。甲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乙诗里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都较好地抓住了塞外风光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请你选择其中一句,进行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潭中鱼百许头                  斗折蛇行,明灭

B. 下见小潭,水尤冽              以其境过,不可久居

C. 空游无所依                  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D. 鱼出游从容,鱼之乐也        天下缟素,今日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以动静结合写鱼“似与游者相乐”,乙文以 “出游从容”体现“鱼之乐”,其用意都是借“鱼乐”来抒发作者愉悦的心情。

B. 甲乙两文都写了人在游赏自然风景时的感受,但甲文侧重写景,寓情于景。乙文则以景切入,重点在写人记事,刻画人物形象。

C. 甲文的作者柳宗元和乙文中的庄子对外界的认识都带有欣赏的态度,善于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来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他们都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D. 甲乙两文都用了对比。甲文以作者先乐后忧的对比,表明作者融身自然美景的欢乐只是暂时的,凄苦才是他感情的主调。乙文以庄子和惠子认知态度的对比,反映了这对朋友因共同“好辩”而拥有的生活情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⑵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

(1)暮而果大其财。 (《塞翁失马》)

(2)便还家。(《桃花源记》)

(3)录毕,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4)夜火,狐鸣呼曰。(《陈涉世家》)

(5)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