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画堂春①·寄子由②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画堂春①·寄子由②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③。

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④。

注释①《画堂春》:词牌名。②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九月,苏辙将罢济南掌书记任还京。③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④采菱歌:乐府曲名,梁武帝《江南弄》七曲之五《采菱曲》,此指陈州女子所唱。⑤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⑥暮云:这里指暮云遮住望眼,看不见济南。

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追叙兄弟俩同游陈州柳湖的情景。

B. 词中笔下的景物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如“花飞”、“麦摇波”、“鉴新磨”、“飞棹”等都富有动感。

C. 词的下片写当前景物,并抒写了苏轼、苏辙二人离合的情思。

D. 全词以柳湖为中心描写景物,犹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2.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晚湖净鉴新磨”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突出了湖面的明净。

B. 词的上片以自在、轻盈的美好境界,烘托出苏轼、苏辙二人游湖时欢快、悠闲的心情。

C. 下片开头两句运用对仗描写眼前景物,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水天连成一片,波光粼粼,小楼上风和日丽。

D. 这首词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上片写实,下片转换为虚写。

 

1.B 2.D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鉴新磨:像新磨的铜镜。“花飞”、“麦摇波”、“飞棹”等都富有动感。而“鉴新磨”不富有动感。 2.试题分析:D项“上片写实,下片转换为虚写”对诗的赏析有误。上片追叙宋神宗熙宁四年秋,苏轼与苏辙同游陈州(今河南淮阳)柳湖的情景。属于回忆,为虚写。下片写当前景物,为实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变换有错的一项是(    )

A. 你应该知道浪费粮食可耻。(改成反问句):你难道不感到浪费粮食可耻吗?

B. 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非常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变为感叹句):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么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积极参与啊!

C. 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变为双重否定句):谁都不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D. 他当选为班级体育委员。(改成被动句):他被选为班级体育委员。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但是这句话也并不是永远是真的,因为奥古斯都大帝与泰特思都是精神崇高、志向远大的人,然而也是当时最美的男子。

②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娇丽,然而形体娴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③因此,那些很美的人多是容颜可观而无大志的。

④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⑤同时,很美的人多半不见得在别的方面有多大的才德,好像造物主在它的工作中但求无过,不求十分的优越似的。

⑥他们所研求的也多半是容颜而不是才德。

A. ②⑤③①⑥④    B. ②③⑤⑥①④    C. ④②③⑤①⑥    D. ④②⑤③⑥①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读经典作品,会拓宽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

B. 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C. 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D. 中国梦不仅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而且在国内引发强烈共鸣。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

B. 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C. 十四五岁的少年,恰如试飞的雏鹰,当有目空一切的豪情壮志。

D.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查看答案

下列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凫水      然(jiānɡ)     消声匿迹      息万变(shùn)

B. 抉择      默(jiān)      轻歌曼舞      怒不可(yè)

C. 寒襟      沙(lè)        漫不经心      纷至来(tà)

D. 狩猎      诚(qián)      自圆其说      接而至(zhǒng)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