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者挂罥长林梢 (2)忍能对面为盗贼...

(题文)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高者挂罥长林梢 

(2)忍能对面为盗贼  

(3)俄顷风定云墨色 

(4)秋天漠漠向昏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6)大天下寒士俱欢颜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罥:挂结 长:高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俄顷:一会儿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庇:遮盖,覆盖 寒士:贫寒的士人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如“俄顷风定云墨色”中的“俄顷”,可联想到“俄而”,且修饰“风定云墨色”,因而应是“一会儿”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茅(     )  挂(     )  塘(     )  大(     )  突(     )

 

查看答案

请以“一路走来”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召公谏厉王弭谤(节选)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释:①弭():消除。②决:挖开,排除。③导:疏通。④宣:开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臣之妻臣            私:______

(2)寡人之耳者          闻:______

(3)期年之后              期年:______

(4)国人王              谤:______

(5)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是故: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3.(甲)(乙)两段文字进谏的根本原因分别是“______”和“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塑造了进谏大臣的形象,你更欣赏哪一位?结合文章简述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

(摘自《中国教育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语言回答。

2.第②段画线部分使用了何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第③段中,“如此持之以恒”一句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4.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李锐

①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②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    )地笑笑:“是哩。”

③“咳呀!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你是图啥呀,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④六安爷还是那样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样的话他已经重复过多次了。

⑤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    )。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他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

⑥百亩园是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在这块地上生活了几千年几百年。但是,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最终每亩地一万五千块。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

⑦可是,那些种子还是破土而出了。六安爷还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⑧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感到腰背的酸痛,他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到歇够了又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六安爷感到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

⑨(    )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⑩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静  静穆  平静    B. 平静  静穆  沉静

C. 平静  沉静  静穆    D. 静穆  平静  沉静

2.第⑥段写了百亩园的历史和现状,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第⑧段画线语句。

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表现了六安爷怎样的心理?

5.“锄”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