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路顺风快递哥 王彦 ①最近常会想起他。说实话,我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路顺风快递哥

王彦

①最近常会想起他。说实话,我已经想不起他的模样了,或者根本就没留意过他长得什么模样。当时我真正在意的是,他到底认不认得路。

②春节前的一天晚上,与一个久违的同学相约吃饭。从地铁口出来,走进一条小巷,环顾四周,突然觉得不太对劲。那家饭店关门了?还是我走错路了?这时,同学打来电话催促:“不是说已经出地铁了,怎么还没到?……又迷路了!哈哈——”话筒里传来一阵笑声。上学时,同学就知道我是个路痴。所以,听说我迷路了,她说了个“又”,却并不意外,只是笑着嘱咐我打开手机导航,按地图走。

③“好,好。”我答应着,挂了电话。可这会儿偏偏手机信号不好,半天也联不上网。正着急,抬眼看见一快递员骑车停在路口,边等红灯边拨电话。真是老天眷顾笨小孩,还有谁比快递哥更认路呢!我兴冲冲地走上前去:“请问,您知道贵德大厦怎么走吗?”

④“不在这条路上,你得走到前面路口,向右拐,然后穿胡同,走到头,再左拐……”“哦,右拐,然后到哪儿再拐?”见我一脸迷茫,快递哥爽快地说:“我正好也往那边去,上车,我带你一程吧。”上还是不上?我犹豫了。那快递三轮车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铁皮箱,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包裹快件,能坐的位置,只有快递哥的长条形座位,地方倒是够大,只是我和他素昧平生,且又是晚上,安不安全?不上吧,这时正是下班的晚高峰,出租车一时半会儿打不到,而且辜负了人家的好意也不好。算了,我也干脆点,抬腿上车。

⑤平时没少和快递哥打交道,但坐快递车,还是头一回。正是腊月天,北京冷风刺骨,这三轮车无遮无挡,再加上车速很快,更添了几分寒意,我不禁拉低帽檐,裹紧大衣,眼睛余光扫过旁边的快递哥,却见他光着脑袋,迎着风。“这么冷的天儿,也不戴个帽子,不冷吗?”“习惯了。”聊了几句,才知道他是河北人,来北京3年多了,每天都跑这一片儿,清晨五六点出门,晚上九点以后才收工,经常周末也不歇。

⑥“这么辛苦啊!”我脱口而出。从前常因快件未及时到,没好气地打电话催促快递员,却从没想过他们这么不易和艰辛。“这不算什么。我当过兵,在部队摔打过,不怕吃苦。”他淡淡地一笑。他说,趁年轻多挣点钱,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再做点儿小生意。看着他黑红的脸庞和被风吹皴的皮肤,似乎提前磨蚀了青春,但那不设防的目光和朴实的话语,又分明透着孩子般的单纯和蓬勃的生气。

⑦“前面就是贵德大厦了!”他停住了车。“还是你的顺风车快!”我谢过快递哥,下了车。他呢,又像风一样,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⑧见到同学,我迫不及待地告诉她:“今晚我遇到了个好人,他用快递车把我捎来的!”“要你钱了吗?”“啊?”我的笑容一下子僵住了。

⑨同学这一问,倒是提醒了我。可下车时,如果他向我要钱,或是我掏钱给他,那原本简单的美好,恐怕要被抵消大半了吧?的确,他需要钱,但不是用这种别扭的方式去获取,我也不想用钱去轻视他的尊严和善意。

⑩这个晚上,我和久违的同学面对面坐着,却没了来时的兴致,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横亘在心里;而还不能算认识的快递哥、一个不知姓名的退伍老兵,于我而言,却是亲近的。

这之后,每每收取快递,总不免想起他,他应该还光着头在风中的街巷间不知疲倦地穿行……不管怎样,我衷心祝福他:快递哥,一路顺风!

(选自《解放军报》2018年2月28日,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第②段“只是笑着嘱咐我打开手机导航”中的“只是”可不可以删去?请简要分析。

3.文章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快递哥这一人物形象。

5.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记叙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快递哥怎样的思想感情?

 

1.文章讲述了快递哥用快递车捎迷路的“我”赴同学之约的事。 2.不可以。因为“只是”一词表明同学对“我”迷路这一情况的态度冷淡,与后面快递哥主动捎“我”去贵德大厦的热情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3.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衬托出快递哥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4.快递哥主动免费捎“我”去贵德大厦,说明他是一个热情爽快的人;快递哥不论严寒酷暑,总是清晨五六点出门,晚上九点以后才收工,说明他是一个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人;快递哥淡然对待生活中的艰辛,畅谈理想,说明他是一个乐观、富有朝气的人。 5.倒叙。表达了作者对快递哥的赞赏、感激和祝福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快递哥”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与“快递哥”与“我”之间发生的事件。 2.试题分析:考查词语的表现力。“只是”表明同学对“我”迷路的冷淡态度。与下文快递哥的热情形成鲜明对比。答此题一定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切忌断章取义。 3.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作答。答题时首先要点明环境描写,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对人物形象的意义。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快递哥主动免费捎“我”去贵德大厦等情节中可概括出他是一个热情爽快的人。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与描写。 5.试题分析:考查记叙的顺序及表达作用。开头第一句“最近常会想起他”就是倒叙的语言标志。而倒叙的内容,是作者内心铭记的事件。由此表达出作者对快递哥的赞赏、感激和祝福之情。可分析最后一段的内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九年级某班以“正确使用手机,选择健康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请用一句话提取下面两则材料的主要信息。

材料一 某中学150名中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统计表

用途

玩游戏,听歌

发短信聊天

攀比

和父母联系

与同学讨论作业

所占比例

38%

39%

20%

2%

1%

 

材料二 据了解,某市一所中学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发送和接收的手机短信中,有70%与正常的学习、生活无关。校园里手机盛行后,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间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很容易使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任美琴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开展了主题为“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的辩论赛。作为反方辩手,请你就“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的观点列举四条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写的一段文字,其中部分内容存在问题,请你按要求进行修改。

在当今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A)手机的强大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我们控制着手机,同时也被手机控制着。低头玩手机,是“低头族”的代表动作,(B)很少有人意识到沉淀于方寸间的危害。人们把太多的情感投入虚拟的世界,和现实反而有隔阂,周围的人好像变得透明一样,对手机的依赖使我们忽略了同亲人、朋友、同事的交流,手机里众声喧哗与手机外众生沉默形成鲜明反差,正所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

①(A)处画线句子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改为“___”。

②(B)处画线句子有用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改为“___”。

 

查看答案

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下列人物和出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孙悟空——《西游记》

B.武松——《水浒》

C.白雪公主——《安徒生童话》

D.贝多芬——《名人传》

(2)“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激动人心、被千千万万青年人用来作为座右铭的文字,出自苏联作家__________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展现了主人公_______对生命的诠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人生,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陪伴,有人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是一种给人依靠的信赖,是一股沁人心脾的qiè意芬芳;也有人说,是决望的时候给你的鼓励,是无助的时候给你的温情,是受伤的时候给你的安wèi,是被人误解的时候给你的理解。我认为,陪伴就是珍惜眼前的平淡,它简单而美好,不喧哗,自有声。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iè(_____)意  安wèi(_____)  (_____)

(2)文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

(3)将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②苔痕上阶绿,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③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⑦塞下秋风来景异,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⑧苏轼《水调歌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远水千山共赏一轮圆月的词句,表达了词人在中秋月圆之时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2)默写杜牧的《赤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材料作文

一个小孩手拿一个橘子,问:“妈妈,为什么橘子不能拿来就吃,而要剥皮呢?”“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的,而是要付出相应的劳动。”“那为什么橘子里的果肉又是分成一小瓣一小瓣的呢?”“孩子,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