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而去,...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境  界

李国文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绝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闻名遐迩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凡挂单者,总得为寺院做些什么力所能及的事。

忽然,钟磬齐鸣,佛号长诵,原来从海峡那边来了一位法师,以及随同多人,都披着金光灿烂的袈裟,在正殿里做法事,并布施若干万元。然而,又看到方丈引路,长老陪同,住持拈香,几乎所有僧众都簇拥着贵宾,瞻观膜拜。相比之下,这穿着直裰短打的行脚僧,看来只有自食斋饭,自宿僧房,无人搭理的冷落了。我说,同是佛家子弟,何必厚此薄彼?但他很坦然,继续挑着一担担井水,不紧不慢,将大雄宝殿前面,冲刷得干干净净,尘埃不沾,暑气尽消。

我打量着这位僧人,不由肃然起敬。整个下午,我看他从井里,至少挑有四五十担水,每一次把水桶从井口提出来的时候,都是绳直而不弯,水满而不盈。然后将水再倒进铁桶里,几乎很少泼洒在井栏上。担水一路,步履安详,也不见溅溢出来。这种从容不迫,举止得当的神态,令我神往。我想换了我,是做不到的,尤其那些有钱的和尚在身边走来走去的时候,大概是无法沉得住气和大度起来的。

于是,我向他请教心静之术。他合十说,佛是不许打诳的,他没有想那么多,甚至根本不曾想,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他虽然不是高僧,但他的话,他的行为,却透出一种颖悟。从此,每当我感到心烦意躁之时,就想想这位担水的和尚,顿觉有习习凉风,由腋下生起,不由轻快许多。其实,杂念即欲。人世间的许多工作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

通常,人老了,意味着成熟。作家老了,尤其应该如此。我特别钦佩文学长者笔下,那种对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所言所行,常常于不期然中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足使我们这些后辈于迷蒙中清晰,混沌中了然,因获益匪浅,于是在我脑海里,对这些敬仰的前辈,遂凝固成一个如玉之润,如石之坚,如水之静,如海之深的永恒形象。虽然,陪伴着这些文学巨人的,是那晶莹的雪和那冷冽的空气,但他的智慧之光,却会永远点亮世人的心。

1.小和尚“年纪不大,话也不多”, 挑着一担担井水。他令作者“肃然起敬 ”的原因是什么?

2.本文主要写的是“担水的和尚”,为什么还要写“海峡那边来的一位法师”?

3.文中所说的“心静之术”中的“术”应如何理解?作者从小和尚那里找到答案了吗?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4.文章第四段作者谈到“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这句话的普遍意义是什么?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简要 分析。

5.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深情礼赞文学长者的光辉。你最敬佩的文学家是谁?请结合他(她)的名著谈一谈你的收获。

 

1.他不受有钱的和尚们走来走去的影响,沉着大度,心无杂念。只挑好自己那桶水,达到了宁静淡泊的境界。 2.衬托出担水的和尚宁静淡泊的人生境界。 3.方法;致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摒除私心杂念。 4.普遍意义是不受世俗干扰,做好份内事,全身心为自己的理想奋斗。 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以学为本,脚踏实地,勤勉坚定,积蓄知识和能力,方能在今后大展宏图。 5.所举文学家应有历史贡献和一定影响力。所举作品必须是一部名著,而不能是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须从“命运的领悟,人生的豁达,世情的谙悉,社会的了解”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来谈。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我们在解答主观题时应充分利用文本,或直接选用原文语词,或以原文中的词或句子为基础进行改写,或综合连缀文中的词或句子,总之能用原文中的语词来回答问题的就不要“杜撰”,这样保险系数较大。从“心里只有这桶水,也就不可能生出其他杂念了”“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此题考查学生对“衬托”手法的辨析以及其作用的分析。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文章用法师的形象来衬托小和尚内心的宁静。 3.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心静之术”指的就是心静的方法,从“人世间的许多工作烦恼,皆因太在乎那桶水外的名欲和物欲,纠缠其中,才不能自拔的。如果只求挑好自己那桶水,摒除杂念,力臻宁静淡泊的境界,我想,无论对己,还是对人,都会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提炼关键词作答即可。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全文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挑好自己那桶水”指的是把本职工作做好,不受其它因素的干扰,学生就应该以“学业”为重。 5.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此题应该围绕名著的教育意义进行阐述,结合最后一段的提示写出自己的见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如此继续了半小时,一小时……他从没有对我说一句话。除了创造他理想中的具象之外,什么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有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着手创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样。

后来,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气,丢下小刀,把刚才的那块湿布给塑像盖上,那种小心翼翼的神情,宛如一个男人给他情侣披上披肩。然后转身向外,那魁梧的老人恢复了初见时的样子。

他还没走到门口,忽然发现了我,他一惊。直到这时候他才想起了我,刚才的失礼显然使他非常过意不去。“对不起,先生。我简直把你忘记了。但是……”我十分感激地紧紧地握住他的手。或许他也感觉到我的情绪,所以微微笑着,举起膀子围住了我的肩头,两人一同走出那房间。

一个人可以这样完全忘记时间空间与整个世界,这个认识,使我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这一小时,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聚精会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论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们容易分散、容易旁骛的意志贯注在小小的一点上。

(乙)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但要获得成功,其实还需要好好的坚持到底。“行百步者半九十”,如果坚持不到终点,就会失去差不多全部的意义。所谓“笑到最后的笑得最好”就是这个意思,所谓“功亏一篑”也就是这个意思

坚持意味着忍耐。人的一生必须通过不断的抗争才能获得一些机会,才能拥有一丝希望。机会仅仅是一种幸运,希望也最多不过是挂在高处的一个奖杯。奖杯的设置只是一种诱惑。而诱惑的目的,在于激发我们去奋力拼搏,显示实力。显示实力的过程,往往需要忍耐。

坚持体现着沉着。人都是有愿望的,为了实现某一个预定的设想,最容易心急如焚,心急火燎。这实际上是很难归入竞争范畴的,在更多的时候,体现在更多的人身上只不过是一种浮躁和慌张而已。滴水不求朝夕之效,故能坚持到穿石的日子;穿石之后,依然平心静气,坚持着自己的步伐。沉着拒绝急功近利,所以才会勾起人们的长久怀念,所以才会对所有的人永远地发挥作用。

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鲁迅先生非常赞赏虽然是最后一个但仍能坚持跑到终点的人。这样的人在赛程中可能最不引人注目,但却最能鼓舞我们这些平凡但仍要生活的人。其实,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竞技状态来应付我们所有平淡无奇的日子,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愚公荷担移山,终得天帝相助;达摩静坐参禅,石壁为之感化。这样的效果虽是不可企求的,但毕竟是坚持者才会得到的待遇。

1.结合(甲)文第三段,说说罗丹是一个怎样的人。

2.(甲)文中的作者遭受冷遇却不生气,反而“受到空前绝后的感动”,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3.(乙)文第一段中“这个意思”指的是什么?

4.结合(乙)文第四段,说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的含义是什么。

5.(乙)文结尾引用愚公和达摩的事例有什么用意?

6.(甲)(乙)两文相同之处是都谈到了“成功的奥秘”,请说说两文在写法和内容方面的不同之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如销①铜,聚铜入炉,大鞴②扇之,不销不止,极用费力。作文如铸③器,铜既销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程氏家塾读书分午日程》)

[注释]    ①销:熔化。②鞴:古代皮制的鼓风器。③铸:浇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铜销矣______________     ②冶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所谓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者也。                               

3.文中阐明了读书和作文之间什么样的关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余为戮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甲)(乙)两文的作者分别是“唐宋八大家”中的柳宗元和苏轼,请你再写出“八大家”中一位作家的姓名:                

2.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

未始知西山之怪特_____________  ②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和所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写作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③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折戟沉沙铁未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_________________,壮心不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⑦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⑧从你积累的课内外古诗词中,写出一句能体现默默奉献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请你参加下面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学校将举办师生共同参与的“知识与我同行”读书竞赛活动,为了体现竞赛的宗旨及意义,请你为本次竞赛设计一条主题语,并简要说明你的创意。

(1)主题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创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