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成长需要从容的心态 周广文 ①从哲学的角度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成长需要从容的心态

周广文

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从容是人的主体意识、意志品质与人生境界的综合表征。作为一种清醒的主体自我意识,从容是一种豁达、进取、自由的心态,做到为人处世不急不躁、张弛有度,坚持不懈;作为一种意志品质与人生操守,从容意味着不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保持自我的人格独立,葆有一颗平常心;而从容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人的气定神闲的自守、达观与超然。正所谓“兰秀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立德,不为窘困而改节”。

②今天,从容作为一种悠然、宽缓的生活态度,已然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且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与我们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不无关系。中国速度催生了我们生活的快节奏,我们在有意无意间做着压缩时间的工作。“快”似乎成了一种躲避不开的生活潮流,“快”也许是每个中国人对自己生活的最真切感受。

③毫无疑问,当今国人的生活节奏是世界最快之一了。但是“快”却赶走了“从容”,因为从容心态恰恰需要在时间中涵养和延展。据《视觉》(Lens)杂志2013年第9期刊载,当代英国著名摄影家马丁·帕尔讲他近30年曾多次来中国拍摄,但是所“拍到的大多数照片都不怎么好”,他说,“在中国,大多数人都不自然”。读此消息也许需要我们深思,在急功近利的氛围中,人们脸上写满了浮躁、焦虑与欲望,唯独缺少的是从容。

④文化的成长与积淀需要从容。按文化哲学家卡西尔的理解,人是文化的存在,正是文化划定了人性的圆周。回视人类文明历程我们发现,真正的文化都是人在从容自信的心态下创造出来的。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诸葛亮的“躬耕南阳,不求闻达”,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则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等都不失为“从容”的华章,它们既成就了仁人志士们的文化品格,也为中华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

⑤一个人修身养性,需要涵养自己的从容心态。从容是一种对“度”的把握,是人性收敛与张扬的合理平衡。从容心态要求人们要能达到内心镇静而沉着地面对人生,“不畏浮云遮望眼”,守住自我,回到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之根。只有守住自我,才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才能够过滤出生活的品质,活出生命的质量。当然,从容心态的养成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沉下心来,接纳文化的滋养以及社会生活的历练,感受大自然从容不迫的节奏,真正做到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世界。

⑥一个健康的社会,也需要以从容的心态来面对“他者”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前提是文化的自信与从容。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文化的价值冲突也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我们克服文化浮躁,以从容的心态借鉴和观照“他者”文化。正在步入现代化的中国需要从容地面对世界并融入世界,并在从容的氛围中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的现代文化,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1.下列有关“从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容作为一种清醒的主体自我意识,是一种豁达、进取、自由的心态,做到为人处世不急不躁、张弛有度,坚持不懈。

B. 从容作为一种意志品质与人生操守,意味着不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保持自我的人格独立,保有一颗平常心。

C. 从容作为一种人生境界,体现了人的气定神闲的自守、达观与超然。兰花的品质和君子的德行体现的正是从容的这个表现。

D. 从容作为一种悠然、宽缓的生活态度,已然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且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是根本原因。

2.③④两段都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3.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1.D 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引用论证(引证法)。第③段举“当代英国著名摄影家来中国拍摄”的例子,并直接饮用他的话;第④段简介引用卡西尔的话,同时举孟子、诸葛亮等人的例子直接饮用它们的名言。 3.①首先从哲学的角度,也就是“主体意识、意志品质和人生境界”三个方面明确“从容”的内涵;②接着分析当今社会缺失“从容”的原因在于国人的快节奏;③最后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着重阐述了“文化的成长与积淀需要从容”这个观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D项表述不准确,原文的表述是“从容作为一种悠然、宽缓的生活态度,已然成为一种稀缺的东西且离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究其原因,与我们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不无关系。”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结合文章内容和论点套用格式即可。③④两段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其论证作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林嗣环的《口技》(节选),完成题目。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斯陋室(《陋室铭》)

B. 一抚尺已              择其善者从之(《<论语>十二章》)

C. 不有                如有语(《核舟记》)

D. 撤屏视之                非天质卑(《送东阳马生序》)

2.《口技》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是不是单纯的重复?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春日即事

刘辰翁

还还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

睡起有情和画卷,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燕归无语傍人斜,晚风吹落小瓶花”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3.下列各项与“远远游蜂不记家,数行新柳自啼鸦,寻思旧事即天涯”情感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寒夜猿声彻,游子泪沾裳。(萧绎《折杨柳》)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C.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查看答案

研读下面的材料,说说孩子“打赏网红”的行为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

(材料一)近日,家住上海的孙女士打开微信支付功能,发现自己微信钱包中少了两万块钱。一查微信支付绑定的银行卡余额,她更加吃惊,自己的二十五万元血汗钱竟然全都“不翼而飞”。再三追问之下,十三岁的女儿承认,是自己偷用妈妈的手桃,通过一款APP购买了大量“K币”打赏给了网络男主播。

(材料二)福建省一位十二岁的男孩为讨自己喜欢的主播开心,偷拿母亲手机充钱购买昂贵的虚拟物品送给主播,一个月花了近三万元。浙江丽水一位十四岁的男孩小明打赏五名游戏主播为其代玩手机游戏,共计花费三万余元。孩子表示:能够得手的原因是学校的作业都是发在妈妈的微信上面的,而支付密码跟手机的锁屏密码一样,是其试出来的。

(材料三)《第三十九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十九岁以下的网民达两亿六千万,约占全体网民的32.6%,其中成为“网游控”“手机控”的情况占相当比例。前不久有媒体报道称,在新“网络校园项目”之下,英国将有成千上万名青少年获得网络安全培训的机会,英国政府为此投入了两千万英镑的资金。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梁中书道:“夫人也有一担礼物,另送与府中宝眷,也要你领。怕你不知头路,特地再教奶公谢都管并两个虞候,和你一同去。”杨志告道:“恩相,杨志去不得了。”

(1)杨志为什么说去不得?老都管对杨志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杨志命令军士们赶路的时间从离了北京之后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变化?

(3)下列对《水浒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李逵回家接母亲,途中遇李鬼冒充自己剪径打劫,起初李逵并未杀他,而是给了他十两银子。后知受骗后才杀了他,李鬼妻却逃走了。

B.李逵母子行至沂岭,母亲在李逵去取水时,被老虎吃了。李逵找到虎窝,将四虎杀死,后被众猎户迎至曹太公庄上。

C.李逵被李鬼的妻子认出,曹太公设计陷害,最后李逵大发善心,没有杀他们。

D.鲁智深和武松去少华山请史进入伙,史进被华州贺太守拿在牢里。鲁智深去营救,被贺太守捉住。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2)__________,俭以养德。(诸葛亮《______》)

(3)斯是陋室,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4)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__________。(______《渔家傲》)

(6)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7)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8)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