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吟啸:吟诗、长啸。    ②芒鞋:草鞋。    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词作者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理解时要注意题文中的注解,在了解背景情况下分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_________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昆明的雨

汪曾祺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②“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

④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⑤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⑦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⑧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⑨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⑩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幺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甲)莲花池外______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乙)木香花_____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1984年5月19日

1.在全文中,作者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_________的仙人掌,新鲜美味的菌子,甘甜的杨梅, _________的缅桂花,____________的苗族女孩,________________,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无不体现着作者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2.对于文章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使用及作用,分析有误的是(    )

A.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茵。

分析:因为这里的标点符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所以用冒号。

B.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

分析:因为这里的符号应该起到突出强调的怍用,所以用引号。

C. 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

分析:因为这里有表示话题转换的作用,所以用破折号。

D. 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圈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

分析:因为括号中的内容是对前面整句话的注释,所以括号应该在逗号的外面。

3.赏析文中划线处的句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4.文章结尾处“我想念昆明的雨”独句成段,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处的诗有两处空白,任选一处来选词填空,并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甲)莲花池外_________行人    A有  B少

(乙)木香花___________雨沉沉  A湿  B艳

 

查看答案

提起“味”字,你会想到什么昵?是滋味、气味、意味、趣味还是韵味呢?

其中哪一“味”让你难以忘怀呢?请从故乡习俗、地方美食、书籍文字、科学艺术、风景名胜、日常生活……中找到那个最让你动情难忘的“味”,并以“品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古今对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核舟记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③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④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⑤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钧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乙)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竟然刻出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舱篷楫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再无出其右者。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刻出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镂的古舟,首尾长三十八毫米,高十六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现。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遥望天际风云,有的俯观海中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十一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两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甚至连弧形舱顶上覆盖着的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五扇小窗,高二毫米,阔三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拨,窗户竟豁然而开,窥视舱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中舱旗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一名弟子侍坐。

⑥船尾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弈,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还有两人俯身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船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边樯帆另用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巧、奏刀精工的核舟的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一位年仅二十六岁的微雕新秀。微雕艺术我国古已有之,但核雕艺术则到明清时才登峰造极。明代常熟人王叔远的核舟,已令人叹为观止,而董兰生的作品更是巧夺天工,光人物就达三十五个,是王叔远所写的《核舟记》中人物的七倍!

⑨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如胡桃雕《红楼梦》、核雕《龙凤》等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费了两个月的心血,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根据甲乙两文的内容补全对联。

上联:大苏泛赤壁,登峰造极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首先介绍核舟中间部分,是因为船舱是这件艺术品的主体,而船头船尾的人物则是陪衬。这是遵从了说明文中由主要到次要的思维逻辑。

B. 乙文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空间顺序对核舟进行介绍,符合人们平时观察事物的规律。

C. 甲文第③段先介绍苏轼,是因为苏轼是这一雕刻作品的主角,同时他也在视觉中心比较显眼的地方;乙文第⑤段最后才介绍主要人物鉴真,是因为核舟的作者将他安置在中舱旗楼中央,按照从外到内,从面到点的顺序介绍更自然。

D. 甲文在开头就介绍了王叔远高超的技艺,引发了读者想要一探究竟的阅读兴趣。

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甲乙两文所介绍的核舟都令人惊叹,这是因为它们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原材料____________(限两字),结构精巧,人物___________(限两字)。乙文的核舟“更为复杂精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任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核舟记》(乙文)的第一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列小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向所志    未果,病终    B. 便船,从口入   土地平旷,屋俨然

C. 前行    出焉    D. 见渔人,大惊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在①②句中任选一句,结合《桃花源记》相关内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其在你脑海中呈现的是怎样的画面。

桃花源诗(节选)    陶渊明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①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②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注释)暧(ài):遮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