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刘戟锋

①当初,许多人练习电脑打字,是因为自己的字写得不好。那时我们未曾想到,仅仅几年后,就像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描述的那样,巨大的数字化浪潮,将包括儿童在内的庞大社会群体一网打尽,人类社会踏上了数字化的“不归路”。

②凡事有利也有弊,有得必有失。韩国首尔脑部平衡中心专家不无忧虑地告诫:长期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将导致数字化痴呆症。《朝鲜日报》专门撰文列举若干相关症状,如“你只记得住自己的单位电话和家庭电话”,“你觉得新认识了某人,但其实曾见过他”,“你在车里安装导航设备后就看不懂纸质地图了”,等等。

③数字化痴呆症?信还是不信?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不管这类说法是危言耸听,还是警世洪钟,有一点可以肯定,从人类思维方式来看,过度痴迷和依赖数字化产品,势必导致大脑发育和使用的不平衡。在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络上获得应有尽有的资料,知识的获取即时化了,人类的创造力却下降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海量化了,人类的注意力却被分散了。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全球化了,人类社会群体间的亲情却淡漠了。碎片化信息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大,可以一言以蔽之:以目心。

④当数字化时代造成信息泛滥,负面效应就会浮出水面。对一些热点事件的全方位报道为何让人产生信息厌倦之感?连篇累牍的电视剧为何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人类数千年大浪淘沙仅存的少数名著为何风光不再?当我们长期沉溺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为之欣喜,为之癫狂,为之焦虑时,是否也该冷静地检讨一下,我们的思维习惯、日常行为、生活体验是否发生了某种扭曲与异化?

⑤前不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美国西弗吉尼亚州一个名叫“绿岸”的小镇。由于该小镇位于美国国家无线电静默区内,手机、路由器、电视、广播等电子产品在这里统统失灵。如果有人需要和外界传递消息,镇上有唯一一台付费电话可以与外部联系。据了解,从六七年前开始,越来越多想要戒掉“电子瘾”的人们搬到这里,感受缓慢、宁静与本真的生活。

⑥对于那些对现代生活感到疲惫的人们来说,美国“绿岸”小镇的桃花源式生活可遇而不可求。在数字化时代,将过度使用数字产品引发的种种问题归咎于器物本身,也不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克服数字化痴呆症,需要增强对自身行为的把控能力,养成更加积极平衡、健康的生活方式,防止被数字化产品“绑架”了思维、“绑架”了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4月)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论证思路。

2.第②段画线句子起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画线词语中的“废”字具体指哪几方面内容?

4.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搬到“绿岸”小镇?作者对此持何态度?

 

1. 中心论点:谨防数字化痴呆症。论证思路:首先,引出中心论点;接着,论述数字化痴呆症的危害;最后,指出怎样克服数字化痴呆症。 2. 列举数字化痴呆症的具体表现来论证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 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概括言之成理即可。 4. ①想戒掉“电子瘾”;②可遇不可求;不是客观和理性的态度。 【解析】 试题分析: 1. 2. 3. 4.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谜   题

①我的孩子在四岁以前,都是无忧无虑的快乐孩童,可是,进了幼稚园以后,就会有些改变了,那是因为有人告诉了他们:生命有种极限,任谁也无法抗拒。

②我记得女儿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天,我正在厨房做中饭,秋天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把屋子里照得很亮很温暖。她一脸惶急的来找我了:"妈妈,你有一天会死掉的,是吗?"

③我诧异地回过身来,低头看她。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我微笑地摸摸她的脸:"不会啊,妈妈会活到很老很老的。"

④"可是,他们说,活到多老也有一天会死的啊!"

⑤我假装轻松地开冰箱,拿出青菜和水果来,心里盘算着该怎样回答她,怎样为她解释这样的第一课呢?一面洗菜,一面仍然是用不在意的语调来回答她:"妈妈要到很老才会死,那时候你已经长得够大,就不会有什么关系了。"

⑥"可是,不管怎样,你总是会死掉的,那我就再也看不到你了,我不喜欢这个样子,怎么办呢?"说着说着,她的小泪珠就一串串地掉了下来,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我亲爱的孩子,妈妈也不喜欢这样啊!妈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啊!

⑦儿子到了四岁,同样的情景又重复出现了一次。他问得比姐姐还急,跟前跟后的,非要我给他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为止。

⑧我大概也是笑容满面地哄了他一阵子,孩子到底还小,还是可以慢慢哄过来的,然后,他们就能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要到某一些特别的时刻里,才会再提几句,但是,第一次的那种惊惶以后再没出现过了。不过,我想,那种感觉是仍然存在的,只是小心地藏在某一个不愿触及的角落里而已,就像他们的母亲一样。

⑨我和他们,其实也没有什么差别啊!

⑩前几年,很想变做一棵树,一棵可以继续生长,永远不死的树。

我想做一棵高高大大的树,有挺直的躯干,有茂密的枝叶,风吹过来的时候,每一片叶子都会翻动,云拂过来的时候,我知道,也能感受那种轻柔的凉意。水从地里流过来的时候,我也知道,并且能从容地吸取。

我想做一棵很敏感又很快乐的树,可以活好几千好几万年,而每一年春夏秋冬的变化都能记住,所有美丽的回忆都可以存进年轮里面,一层松一层紧,一圈淡一圈深的,都妥妥帖帖地放在心里,该有多好!

我就常常做这种梦,并且,偶尔走进森林时,也常会仔细端详,想挑选一棵适合我的理想的树。

一直到有一天晚上,忍不住了,终于把我的感觉向丈夫说了出来:"假如能变成一棵树该有多好,永远也不会受死亡的威胁。"

"谁说的?树的年龄也有限制的啊。"

"可是,不是有很多树可以活很久的吗?"

"了不起几千年,还是逃不了枯萎死去的一天啊。"丈夫在灯下一面看书,一面微笑着回答我。他那样轻描淡写却又那样肯定的一句话,把我最后的希望也破灭了。

整个晚上,我走来走去做了很多家事,却没有再说一句话。

生命本来就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题。

我和我幼小孩子的心情,其实并没有两样。我不能说生命不甜,我不能说生命不美,但是就是因为它的甜蜜和美丽,才使我心中充满了忧伤,而也就是因为心中充满了忧伤,我更加珍惜眼前一切的甜蜜和美丽。还是让春去秋来,让岁月逐渐把我改变了吧,我愿意接受上苍一切的赐予和一切的安排。

                               (作者:席慕容,文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文章围绕“生命”这个谜题,记叙了三次“解题”的经过,最终醒悟到: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用原文语句回答),表现出她 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A请从人物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

我的小胖女儿有着蔷薇的双颊,黑葡萄的瞳仁,还穿着学校的小白围兜,早上去上学时候的那种笑容不见了,换上了一种忧急而又严肃的表情。  

B结合语境,说说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我把她抱进怀里,轻轻地拍着她的背,好温暖好柔软的小宝贝啊。

3.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⑨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将文章第段与下面链接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指出它们在写作上的一个不同点,并结合内容说说作用。(提示:可从修辞手法或写法的角度作答)

(链接)……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力,在冰雪下欠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啊!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日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

(节选自冰心《谈生命》)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把你的探究结果写在下面横线上。

材料一:一位美国黑人出身寒微,为减轻家中负担,在一家汽水厂里当杂工,各种各样的杂活他都毫无怨言地去干。一次一位工人打碎50瓶汽水,弄得车间一地的玻璃碎片和团团泡沫,老板为节省人工要他去干,他想发脾气,但一想,这也是他份内的活,就把车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过了两天,他被提升为装瓶部经理。后来他进了军校,衔领四星上将,官至欧洲盟军总司令,他就是美国现任国务卿鲍威尔。

材料二:在建筑工地上,三个工人在挖沟。一个每挖一阵,就挂着铲子说他将来一定会做房地产老板;第二个嫌辛苦,总抱怨时间长、报酬低;第三个埋头干活,心里想怎样挖好沟让地基牢实。若干年后,第一个仍在挖沟;第二个找了个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领取微薄的退休金;第三个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选自《中学生博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前不久在中国斯诺克台球公开赛上,赢得冠军的丁俊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对他这一说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如果你是反对者,请写出一句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观点阐述你的反驳见解与丁俊晖交流。

支持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自网友)

丁俊晖,你用实践创造了奇迹,而全国还有那么多从象牙塔走出的大学毕业生们在苦苦地找工作,看来读书还不如练成一门项手艺!请你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反对者:

 

查看答案

体育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倡导怎样的体育精神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请用一句完整的话归纳出“体育精神”的内涵要点。

以下四则材料均来自网络:

(1)中国选手刘翔在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以12秒91获得金牌!这个成绩打破了美国选手阿兰•约翰逊的12秒96的奥运会纪录。女子世界跳高纪录,1957年被中国选手郑凤荣以1.77米的成绩打破,1987年又被保加利亚运动员科斯塔迪诺娃以2.09米打破并保持至今。中国女排继2003年世界杯夺冠之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绝地反击再度捧杯。

(2)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跳水上,彭勃、王克楠在最后一跳中因王克楠出现失误而与奖牌无缘,彭勃却拍拍同伴肩膀给以安慰,无丝毫责怪。两届奥运会举重冠军占旭刚在雅典奥运会男子77公斤级比赛中冲击三连冠未果,连续三次157.5公斤没有抓起来,比赛失败,但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

(3)著名韩国女曲前主教练金昶佰近几年带领中国女曲实现了一系列突破,包括战胜韩国女曲;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中国老女排的核心人物郎平今年起执教对中国女排构成很大威胁的美国女排。

(4)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网球公开赛的赛场上:当赛事正在激烈地进行时,一只突然飞进赛场的小鸟,不幸被高速击来的网球射中,落地而死。击中小鸟的运动员顿时神情沮丧,立即放弃比赛,毫不犹豫地来到小鸟跟前,虔诚地向它下跪。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格列佛游记》全书由小人国、大人国、__________和慧骃国四个部分构成。书中介绍格列佛所到达的“飞岛”是借助__________或升或降,从一处移到另一处;“慧骃国”每四年的春分时节要举行______________大会。利立浦特小人国用___________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