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静谧 轻柔 明朗 惬意 云淡风轻”中任意选取词语(不...

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静谧    轻柔     明朗   惬意    云淡风轻”中任意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用上拟人的修辞方法。(要求情景合理、前后连贯,不超过50个字)

 

举例:漫步于夜晚的乡村,任轻柔的夜风拂过脸庞,在我耳畔低声细语。月夜下,天空那么明朗,世界一片静谧。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景物,利用给出的词语,从不同角度展现景物的特点,使描写更加生动,文章更具感染力。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注意描写和心情相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天空。

(1)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

(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_________________。(苏轼《浣溪沙》)

(3)晓雾将歇,_________;夕日欲颓,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叔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词句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 左牵黄,右擎苍。

B.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C. 鬓微霜,又何妨。

D.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2.对诗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用“鬓微霜”衬“少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酬的英雄本色。

B. 结尾直抒胸臆,直接强烈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C. 词中一连串表现动作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

D. 本词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3.下列句子的感情与本词词人当时的心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    )

A.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B.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C.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下面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窥谷忘.(返回)    B. 猛浪若.(飞奔)

C. 互相邈(高)    D. 流飘荡(随着)

2.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A.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从富阳县到桐庐一百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诗人看了有寒凉之意)

C.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树上蝉儿一声又一声地叫着,山中的猿猴的啼叫却没有蝉声响亮)

D.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生动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优美的景色,抒发了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

B. 开头一段是总写,叙写并赞叹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沿江两岸的奇丽山水,诱人景色。

C. 第二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对照,通过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补足了富春江水的特色。

D. 第三段先描写了群山的静态美,再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这是以静写闹,显示春天山中热闹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选段中①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 物候现象    B. 气候变化

C. 物候规律    D. 四季景色变化

2.这三段文字所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

A. 由整体到局部    B. 由现象到本质

C. 由主到次    D. 由概括到具体

3.这三段文字所使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有(      )

A. 举例子    作比较    B. 下定义    作比较

C. 分类别    下定义    D. 举例子    下定义

4.下列对文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段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作用是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B.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写活了,显得生动形象。

C.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对物候加以解释。

D.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这句话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抓住了物候学的本质属性对其作了概括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阅读第10段划线句子,分析错误的是:(  )

A. 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

B. 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

C.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

D. 显示出类在自然中可以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一切。

2.选文第二段为什么连用两个据说,有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

B. 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

C. 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

D. 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的故事?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B. 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C. 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D. 运用象征的手法,显示出蚂蚁对那树的不舍和依恋之情。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 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 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