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

阅读王鼎钧《那树》(有删改),完成小题

①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

⑤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柏油路、高压线、公寓楼房……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⑥不久,计程车像饥蝗拥来。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公共汽车站搬了,水果摊搬了,幼稚园也搬了。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⑦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

⑧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这次屠杀安排在深夜进行,为了不影响马路上的交通。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

⑨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干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⑩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时间仍然是在夜间,这一夜无星无月,黑得像一块仙草冰。他们带利斧和美制的十字镐来,带工作灯来,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1.阅读第10段划线句子,分析错误的是:(  )

A. 此句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刽子手”恣肆杀戮的丑态。

B. 那映在“路面上”、“窗帘上”的巨大阴影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

C.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类无知行为的愤恨之情。

D. 显示出类在自然中可以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一切。

2.选文第二段为什么连用两个据说,有什么作用?下面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事情不确定,也许确是作者道听途说的.

B. 事情奇特,直述怕读者难以相信,如“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怎么可能?

C. 是利用引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可以自由地写来,尽情地抒发感想。

D. 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

3.如何理解“蚂蚁国”的故事?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动植物有预知的能力,比人类还更有灵感;

B. 创造一种悲壮气氛,表明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极其缺乏友爱,形成鲜明对比。

C. 这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

D. 运用象征的手法,显示出蚂蚁对那树的不舍和依恋之情。

4.下面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的开头两段写那树虽老但生命力依然旺盛,这些内容为后文写它被锯倒并被肢解分裂作了铺垫,从而引发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B. 第④段“电锯从树的躁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运用拟人的手法,描述了大树的惨遭砍伐,表现了人的愚昧和冷酷。

C. 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它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了发展的主旨。

D. 通篇不发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是本文一大特点。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1.D 2.C 3.D 4.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D项答案有误,通过这样的描写反映了人们破坏环境的无知与残忍。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其深层含义。C项理解分析错误,连用两个据说可以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深化主题的作用,并不是随意写的。 3.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项错误,运用拟人的手法,显示出蚂蚁对那树的不舍和依恋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理解分析错误,发展是进步的表现,但城市发展必须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标点使用错误的是()

A. 掌柜正在慢慢地结账,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B.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C. “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警官问道:“你在这儿干什么?”

D. 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则可,倘若加以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B. 昨日,记者从省国土部门获悉,我省已全面启动今年灾害防治。

C. 浏览者必然也不会不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D. 能否彻底治理酒后驾车的乱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肝脑涂地。

B. 在不久前结束的日本横滨世乒赛上,中国军团不负众望,包揽了所有项目的金牌。

C. 工地上的灯亮得如同白昼,使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也黯然失色。

D. 世上没有永远的胜利,也没有永远的失败,因此我们不必为昨天的挫折而萎靡不振。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万尼亚舅舅》等。被称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B. 冰心的自由体小诗,晶莹清丽、轻柔隽逸,被人称为“春水体”。

C. 王鼎钧,台湾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人生三书”(《 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等,小说《单身汉的体温》等。

D.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主要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文采和道理)皆有可观者。(王安石《伤仲永》)

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刘禹锡《陋室铭》)

C. 又间令吴广之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所旁丛祠中。(司马迁《陈涉世家》)

D. 万钟则不辩(辩论,争论)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