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在坚守中变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在坚守中变通

徐璐

    ①老子曰“上善若水”,我认为,水“几于道”的重要原因是它在坚守中懂得变通,水既有滴水穿石的坚守,也有随形于物的变通。

    ②人亦如此。当人心中既有至死不渝的坚守,又有适时而动的通达时,才能造就和谐的自我,画出人生完美的圆。

    ③灵活处理人生万事,以图形作喻,刚强坚定之人均可看做“三角形”,固然稳定,却多了些许棱角,滚动起来寸步难行——不若在其外表套上一个圆,便可顺利前行。如韩信一般,虽有铮铮铁骨,却懂得变通,愿承受胯下之辱,方保全性命。再如勾践一般,虽矢志复国,却懂得变通,暂屈于吴,为吴人臣,后得以回国。卧薪尝胆,终一雪国耻,复兴越国。古今英雄,无不深谙: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

    ④人柔弱中“和”的一面,即为变通的一面,多因情义而起,随形势而动,是对“坚硬”气概的补充和美化,人坚硬的一面,即为坚守的一面,多如屈子般“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是“柔弱”的精神前提。人心中“坚硬”的东西撑起了人的精神,使人有尊严地挺立,而“柔弱”的东西使人能够灵活处置一切事务。

    ⑤世间事物毕竟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是一种可悲。

    ⑥屈子、项王,他们正是少了份变通,固执地坚守,才有了千年的遗憾。相反,坚守士大夫气节的司马迁,在辱经宫刑后,没有固执坚守所谓“气节”,而是灵活地坚定完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刚正不阿的关云长正是由于心中柔软报恩之情的呼唤,于华容道义释曹操……他们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中多了一层圆润,更懂得在坚守中变通。

    ⑦我们需要有对余心所善九死不悔的坚毅刚强,也需有老子上善若水的智慧,这才是真正的成熟——圆润而不刺眼的光芒。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6期有改动)

1.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⑥段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简述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4.结合文意和链接材料,谈谈你对“变通”的认识。 

链接:

材料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

材料二:变通革弊,与时宜之。——《晋书》卷四九《阮籍列传》

 

1.在坚守中懂得变通。(一个人只有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列举屈子、项王和司马迁、关云长的事例并加以对比,具体有力而又突出强调了“在坚守中变通”的重要性。(意思对即可) 3.首先以图作喻,提出“要灵活处理人生万事”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列举韩信、勾践的事例证明“只有将坚守与变通结合起来,方能成大事”的观点;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一边坚守,一边变通。(意思对即可) 4.示例:世间事物瞬息万变,人若只固执地坚守,不懂得变通,就不能适应社会。懂得在坚守中变通,才是真正的成熟。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在坚守中懂得变通。 2.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文章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具体有力而又突出强调了“在坚守中变通”的重要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予甚自愧,方子少时,尝有志于出游天下,顾①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②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

    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③,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    (节选自宋濂《送天台陈庭学序》)

(注)①顾:但是。②耄:老。③颜回、原宪:都是孔子的学生,一生穷困而德行很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送之

(2)援疑理 

(3)有志于出游天下

(4)年壮方可出

2.用斜线“/”为下面一句断句,划两处。

顾以学未成而不暇。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

(3)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4.两段选文都出自赠序,请简要分析其内容的不同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润德中学准备举行“乡韵·阜宁”系列活动,邀你参加并完成任务。

(淮调雅)阜宁是淮剧的主要发源地,近年来精品不断。今年4月18日,阜宁县文广新局出品、县淮剧团出演的大型无场次现代淮剧《十品半村官》成功入选江苏省“2018年全省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计划”。学校计划在5月30日下午两点邀请该剧主创人员王先生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淮剧知识的讲座,如果让你去请他,你会怎么跟他说呢?

    ______

(大糕甜)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阜宁大糕”的三个特点。 

   阜宁大糕,已有4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乾隆南巡江南,住宿淮安府,阜宁县令以糕点进贡皇帝,乾隆吃后,赞不绝口,赐名“玉带糕”。糕片白如雪,薄如纸(单片可点燃),甜如蜜,柔如云,上口香甜、滋润。阜宁及周边一带在新年以及婚庆佳节都要借阜宁大糕祈福,含有步步高升之意,且在大年初一有不吃大糕不开口说话这一习俗。

(风光美)五月的阜宁,草长花艳,各景区风光宜人。请参照下列图片名称,用四字短语为图一拟写一个恰当的名字。 

(金沙湖)

梦幻桃源

(桃花源)

多彩家园

(七彩阜宁国家农业园)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阅读《红岩》选段,回答问题。

   随着老齐的指点,A才看出,这块岩石周围的石灰接缝,似乎与旁边的略有不同,可是,若非特别注意,仍然很难区别它。A伸手摸去,才发现那块条石周围的石灰接缝是松脆的,只是些石灰碎屑轻轻填塞着的。用手指一挖,接缝里的石灰完全掉落了出来。探手进去,接缝竟是空的,早已挖去了石灰……

上段文字中的A是______(人名),他后来因为______倒在了老齐的怀里牺牲了。这块条石是______(人名)用手指挖开的。 

(2)阅读《西游记》中的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唐僧见他言言语语,越添恼怒,滚鞍下马来,叫沙僧包袱内取出纸笔,即于涧下取水,石上磨墨,写了一纸贬书,递于行者道:“猴头!执此为照!再不要你做徒弟了!如再与你相见,我就堕了阿鼻地狱!”

唐僧因为什么事写下“一纸贬书”?你如何看待唐僧的这一做法?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甚至酒糟也没有滤出,酒面上浮有一层淡绿色的糟沫。

②古代的酒颜色与现在相同,做法也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古代的酒酿得较为粗糙。

③就是这层糟沫,让美酒有了“绿酒”之称。

④我们在写文章或者说话时,常常用到“灯红酒绿”这个词,酒为什么是绿的呢?

⑤这层糟沫细碎,就像一层蚂蚁漂在上面,所以又以“绿蚁”或者“浮蚁”来代称“绿酒”了。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①③⑤④②    D. ④③①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