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一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儿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________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他是如何表达的。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2.动作;语言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 “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4.该句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5.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卓然独立等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主要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的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句子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所处的位置,句子内容的作用要联系原段落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用。结合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第①段统领全文,引出下文“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中描写手法的掌握能力。分析人物要考虑人物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属于动作描写;“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属于语言描写。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把这个问题放回到原文中,找出具体对应的答案即可。解答本题时,学生可以从第⑧段“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及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中找出答案。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分析这句话采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句子所描写出的内容,最后分析作者的情感,分析时要结合原文的内容。该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比作“煮鹤艺术”,生动地表达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和对学生遭遇的惋惜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题文)按要求默写。

(1)深林人不知,________。(王维《竹里馆》)

(2)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____。(韩愈《晚春》)

(4)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5)杜甫《望岳》中,全诗无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其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又表达了诗人激荡的心境和开阔的眼界。

(6)杨绛先生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安然辞世。她丰厚的文学遗产和非凡的人格魅力,将永远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请用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诗句填写)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汪国真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回答问题。

不幸袭来的时侯

不幸袭来的时候

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

可又有什么

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

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

总是很短很短

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

却是好长好长

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2.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查看答案

走近名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康塞尔和我,彼此紧挨着……我不再感到我的衣服、我的鞋底、我的空气箱的沉重了……所有这些物体,在水中失去了—部分重量……因此我进一步了解了阿基米德发现的这条物理学原理……”

“……在我们头上是成群结队的菅状水母,它们伸出它们的天蓝色触须……还有月形水母,它那带乳白色或淡玫瑰红的伞,套了天蓝色框子,给我们遮住了阳光。在黑暗中,更有发亮的半球形水母,为我们发出磷光,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上面的文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部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都献给了他们亲爱的祖国,真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B. 这起重大事故鲜为人知,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C.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

D. 由华航琛创作的《戒烟歌》被人们口口相传,后来凭借其简练易懂的词句、轻快的曲调竞成了家喻户晓的时代歌曲。

 

查看答案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人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