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

心远地自偏

①喧闹的菜市场中,充斥于耳的是菜贩的叫卖声、家禽的啼叫声,挤挤蹭蹭的是来来往往运送蔬菜的商贩、挎着菜篮且走且看的主妇们……而他,一名年轻的菜农,却在一堆蔬菜前,在一片喧闹中,埋着头安静地看着摊开于膝头的一本厚厚的书,只有在有人跟他买菜时,他才会走出书外,招呼顾客。

②看他一张黝黑的面庞、一副结实的肩膀,一双粗糙的大手就知道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若是硬要找出他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他那身整洁的衣裳——为他增添了几分读书人的气息。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我俯身看了看书名:嗬,《陶渊明集》?!你一位菜农,不看致富指南,不看通俗小说,竟然看古诗文?是精神出了问题,还是在虚伪扮酷?

③一连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他在菜摊前埋头读书的情景,每次心底都会生出几分嘲笑,给他贴上“虚伪”的标签。

④直到我们又一次相遇——

⑤那天,我散步经过公园的广场。广场上一片喧闹,广场舞的常客在挥霍着他们剩余的精力。这时,我在广场边看到了一个很不协调的身影:他一手拎着一只水桶,一手提着拖把,正走向广场一角的一小块空地——巧了,原来又是那个“虚伪”的人!他又要干什么?   

⑥我很好奇,只见他放下沉重的水桶,沾湿了拖把,水淋淋地拎出,地上留下了一摊水渍。我走上前,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只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几行大字个个遒劲有力,恢宏大气。 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在这样的地方欣赏到这样的“墨宝”,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

⑦回到家,我依然心境难平。我愧疚地收起了那枚“虚伪”的标签,找出一份我珍藏已久的西安碑林拓本,准备明天送给他——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

⑧第二天,我去了菜市场。菜场一如往日地喧闹,他也一如往日,自顾自地默读着。旁边的摊主有玩手机的,有拉家常的,有东张西望的……他则如一泓清泉,静静地流淌在山林深处。难得能有这样一个人,在充斥着利益与欲望的世间,坚守着心中的一份宁静。我恭敬地把拓本递给他,他一脸憨笑,犹如春日的暖阳,明媚了整个世界……

⑨他执意要回赠我些什么,邀我到他的出租屋。路上他告诉我,他是个孤儿,在郊区租了块地,种菜卖菜维持生计,而读书写字给了他别样的生活。他住的屋子,只有一张床、一套桌椅,墙上贴满了他的书法作品,床头堆满了书籍和字帖。屋角处堆放着一堆奖牌、奖杯和获奖证书。屋外,车水马龙;屋内,墨香四溢。只见他铺纸研墨,屏气凝神,提笔蘸墨,在洁白的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憨笑着说:“送给你!”

⑩我恍然,种菜卖菜,为的是生存;读书练字,才是真正的生活。古典诗文和笔墨纸砚滋养了他的性情,给了他“心远地自偏”的定力。

(摘自《意林》总第52卷,有删改)

1.请仔细阅读选文第⑤⑥⑦段,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

段落

情节内容

情感态度

“我”看见菜农正走向广场

讽刺、疑惑

A

好奇、吃惊

“我”回家找出珍藏的拓本

B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除了运用动作描写,还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他专注地盯着膝上的书,有如圣徒阅读《圣经》,双唇翕动,似在默诵。

3.请品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

4.读选文第⑧段,文章的主人公是菜农,作者为什么还要描写其他人的活动?

5.文章用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做标题有哪些作用?试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6.结合选文内容,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A“我”看见菜农在广场上写(练)字 B歉意、敬意 2.运用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菜农在菜市场读书时的全神贯注的情态,表现了他对书本(知识)的虔敬(虔诚与敬意)和内心的宁静。 3.“嗖嗖”是叠词(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写字时挥洒自如的样子),表现了他写字技巧的娴熟。 4..环境描写(侧面描写、对比):写出了商贩们在没有生意的时候的无所事事;突出(衬托)了菜农读书的专注和他内心的宁静。 5.“心远地自偏”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揭示文章主旨(点明文章中心)——要在世俗的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抒发了作者对菜农的欣赏与敬佩之情;新颖独特,富有诗意;吸引读者阅读(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示例:读了本文,我明白了在当今世俗的喧嚣中应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不为世俗所扰。文中的菜农能够在喧闹的菜市场沉浸于书本的美好中,沉浸于内心的宁静中。在生活中,我不会因某次月考的成功而骄傲,而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继续努力前行。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只见他单手握住拖把,娴熟地挥动起来,拖把在地面上嗖嗖游走,干热的地面上留下了一行龙飞凤舞的水痕”“我这才明白,原来他在练字呀”“就算是表达我的歉意与敬意”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人物描写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得出答案。神态描写从“专注”“有如圣徒阅读《圣经》”中得出。回答其作用,既要深刻理解这些关键词句蕴含的深层含义,还要适当联系全文的内容来归纳。 3.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嗖嗖”是一个拟声词,形象地写出了菜农写字的速度之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①中国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②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③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墨的?

2.阅读第②段,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摘抄一句简析

 

查看答案

楚将伐齐,鲁亲之,齐王患之。张丐曰:“臣请令鲁中立。”乃为齐见鲁君。鲁君曰:“齐王惧乎?”曰:“非臣所知也,臣来吊足下。”鲁君曰:“何吊?”曰:“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鲁君曰:“子以齐、楚为孰胜哉?”对曰:“鬼且不知也。”“然则子何以吊寡人?”曰:“齐,楚之权敌①也,不用②有鲁与无鲁,足下岂若令众③而合二国之后哉!楚大胜齐,其良士选卒必殪④,其余兵足以待天下;齐为⑤胜,其良士选卒以殪。而君以鲁众合战胜后,此其为德也亦大矣,其见恩德亦其大也。”鲁君以为然,身退师。

《战国策》

(注释)①权敌:指势力不相上下。②不用:不在于。③令众:一作“全众”,指保持中立的态度。④殪:杀死。⑤为:假如。

1.解释加点词语

齐王 _____  ②然则子何以吊寡人  _____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然则子何以吊寡人”中“以”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B. 以残年余力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3.翻译句子: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何故也?

4.在张丐的游说下,鲁君退兵。你赞同鲁君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烨然神人 判两人    B. 白玉之环 缠万贯

C. 右备容 气相投    D. 主人日  接再厉

2.翻译句子。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回忆背诵过的全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三点即可)

 

查看答案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下列选项中与本诗体裁相同的(  )

A. 《雁门太守行》    B. 《江雪》    C. 《秋词》    D. 《月下独酌》

2.整首诗围绕哪一个字展开?表达了征人怎样的情感?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从叠词或对偶的角度做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题文)名著阅读

(1)名著《西游记》中唐僧在松涧火云洞落难,悟空最终请来______(填人物)降伏了红孩儿。取得真经返归途中,老鼋作梗让师徒又经受了一次磨难,他作梗的原因是_________

(2)①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____

A.《范爱农》   B.《风筝》   C.《无常》   D.《琐记》

②《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请用简练的语言叙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他们分别是法国戏剧家莫里哀笔下的阿巴贡,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笔下的____,俄国作家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还有一位就是《威尼斯商人》的作者_______笔下的夏洛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