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李 黎 ①这三年,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李 黎

①这三年,因为一直在坚持做读书会,所以对世界读书日这样的节日有一种特殊的情怀,也越来越感受到民众、媒体、国家对于读书的重视。每逢读书日,无论是微博还是朋友圈,有关读书的话题,都会让人有被刷屏之感。而节日过后,满屏书香的情况则急转直下。读书日远去了,你还读书吗?我这样问自己,也这样问身边的朋友。

②曾听一位学者谈读书,他讲到现在的年轻人读书有三难,一是难于抽出时间,二是难于静下心来,三是难于持之以恒。的确,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大家习惯了一张图读懂一件事的快餐,失去了品读的耐心。且不论经典的“大部头”,哪怕稍微长一些的文章都无法安静地读完。拿起一本书,很多人第一时间就想,我能得到什么,功利之心已让其无心阅读“无用之书”,更谈不上思考玩味。前段时间,那句“读书读傻了”让舆论哗然,也一语道破了不少人对书的态度,我们的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③人类需要阅读,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对青年人而言,“清茶一杯,手捧一卷”,读的书越多,才越能不被外界所扰,才越能比别人走得更远。更重要的是,要把读书的所思所想整理成文字,才能真正地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很久之后,当你再次捧起那些读过的书,没有什么比读书笔记更能重拾当时的心情,更能看到自己思想的变化。正所谓“一只沙漏里细沙流完,是一段时间。一柱馨香袅袅烧完,是一段时间。一盏清茶从热到凉,是一段时间。”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

④俗话说,想做一件事,总会有理由,而不做一件事,也总是能找到借口。“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可以成为坚持阅读的动力,而放弃阅读有时也不过一个“忙”字。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现在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可见,“忙”并不足以为不读书的借口。有研究指出,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就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读书更需要水滴石穿、坚持不懈的韧劲与恒心。

⑤读书日已过去,阅读却不能骤然降温。书香社会的建设不仅仅是实体书店,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读书队伍。装进自己脑袋的书是任何人都偷不走的,读书更应是一种自我修炼,无关节日。

(摘自2015年5月8日《北京日报》,有删改)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阅读第②段,概括现在的人们失去了品读耐心的原因。

3.试分析第④段采用什么论证方法?直接论证什么观点?

 

1.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2.①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②功利之心让人无心阅读“无用之书”;③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3.道理论据,直接论证“忙并不足以成为不读书的借口。”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读书是一种修炼,无关节日。 2.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人们失去了品读耐心的原因:碎片化阅读占据了人们零碎的时间,功利之心让人无心阅读“无用之书”,社会似乎丢失了对钻研书海的尊重和羡慕。 3.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作用。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这是必须要知道并记准确的内容。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运用论证方法的语句,证明其前面的观点,要到前面的文章中去读,去寻找。第④段运用道理论据,直接论证“忙并不足以成为不读书的借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公交车上

旸 子

①中秋节,一个民工满心欢喜地来到火车站,接从老家来探亲的妻儿。

②这是他的妻儿第一次来广州探亲,一家三口终于在广州火车站见面了。他们上了开往工地的公交车。女人随身带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有被褥,有锅碗瓢盆。男孩的手里还提着装有宁只雪白兔子的笼子。

③可是他们刚把东西弄上车,就遭到司机的斥骂:“带

这么多东西,中途的旅客怎么上车? 你们以为这是乡下的运货站吗? 补三张票吧!”三张票就是30元,而这些破破烂烂的家当一共也值不了几个钱。见民工犹豫,司机不耐烦了:“想什么想? 不行就下车!”司机眼神里的轻蔑和奚落,让他无地自容。此时此刻,他不想让这样的眼神也落在他妻儿身上。他开始往身上摸,摸了半天,只摸出20 元来。男人的脸上急出了一层细细的汗珠儿。

④司机越发不耐烦,脸上甚至有了冷笑:这些民工,让他们拿钱比割肉还难受。司机不想再等,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动手往车下扔行李……

⑤男孩一直蹲在那里,守着放在行李上的小白兔,大人的争吵让他惊慌失措。突然,司机拎起了装着小白兔的笼子,小白兔的眼里满是大难临头的惊恐……

⑥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这是在乡下跟孩子们打架时练出来的绝技,现在派上了用场。只不过他下口轻了很多,毕竟这是在城里,初踏进城市的乡下孩子心中充满了畏惧。

⑦司机突遭袭击,不由得松了手,震惊地看着这男孩。只见男孩猛地从地上拾起死里逃生的兔子,霎时泪流满面。两年前父亲离家去城里打工时,把两只兔子交给了儿子,叮嘱他好好养大它们。父亲走了,男孩每天给兔子割草、喂水,一天天把兔子养大了。前不久,母兔产下了一窝小兔,男孩坚持要带一只来广州,他要让父亲看看,他把兔子养得很好;他要让父亲知道,这两年他每天都在思念父亲!可是,他没有想到,他一直向往的城市竟如此粗暴!伤心和恐惧让他的眼泪流得更急、更快了。

⑧满车的乘客一直沉默地坐在那里,看着发生在眼前的这一幕。男孩的眼泪终于让他们坐不住了。

⑨一个老人从座位上站起来,对那个尴尬而又难过的父亲说:“我也去番禺,身上没带什么行李,这个大包算我的,你少补一张票吧。”

⑩没等那个父亲反应过来,一个老妇人也从座位上站起来,抱过一只大瓦罐:“我很喜欢这只瓦罐的外形,把它送给我吧。”她对着惊慌的女人挤了挤眼睛,悄悄地说:“下车后,就还给你。”

⑪一位少妇把男孩拉过来,抱上自己的膝头:“这孩子长得虎头虎脑的,好可爱啊!借给我做儿子吧!”满车的人轰的一声笑开了。

⑫那个老人拍拍司机的肩说:“东西都挪走了,不会影响到后面的乘客了,赶紧开车吧!”的确,地上那堆小山似的东西都已经被车上的乘客抱到自己的怀里或塞到座位下车厢通道又恢复了通畅。

⑬司机看了看车厢里的人,经过这一场风波,人们冷漠

的表情不见了,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帮助过别人后的笑意。他又看看刚被咬过的手腕,上面有两排浅浅的牙印,没事儿,咬得不重。他嘀咕了一句:“看不出来,小东西倒挺厉害的!”发动车子时,司机脸上也有了温和的笑意,刚才男孩扑上来咬那一口,让他回忆起自己那已经很遥远的顽皮而又莽撞的童年了。

⑭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

(原文有删改)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的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将司机在事件中情绪变化的词语填入方框中。

司机斥骂→____________→脸上有了冷笑→___________→温和的笑意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和画线句子。

(1)男孩“嗷”的一声扑上去,准确地咬住了司机的手腕。(品析加点词)

(2)满车的笑容似一米阳光温暖了男孩惊恐和伤痛的心,他在少妇的怀里睡着了。(从修辞的角度进行品析)

4.第⑦段插入男孩喂养兔子一事有何用意?

5.对公交车上热心人的做法,你有何感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②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③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④,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 ①上:指唐太宗。②守成:保持成就。③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④忽:不注意,不重视。

1.请用“/”标示出下面文言文语句的停顿(只标示一处)。

故知创业之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傅说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______

(2)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__________

(3)创业与守成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国恒/今亦死

B.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知守成之难

C. 傅说举于版筑间/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

D. 征与吾共天下/求其能千里也

4.翻译下面语句。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

5.(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戍边边士思念家乡、为国建功的情怀。

B. 这首词通过“塞下““长河落日”“霜”等词语写出了边塞秋季的景色特点。

C. “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是说,衡阳的大雁飞去,没有丝毫想留下来的意思。

D.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不同,也点明战事吃紧、戒备森严。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在中国文学群星璀(     )璨的天空,有多少颗特别耀眼的明星?如果不分先后,全部交由民众海选,能选得到那位行吟于江风草泽、孤高离群、悯人怀远的屈原吧?也能选得到那位僻居荒村、守志安贫、洁净       的陶渊明吧?还能选得到那位身历酷刑、笔力千jūn(     )、凝练       的司马迁吧?当然,也能选到那位飞与巨鸟、舞共迷蝶、神思        的庄子了。“远”,是一种境界。他们被官场放逐,却被文学请回;他们退出污浊黑暗的官场,却登上文学的大雅殿堂。这不是文学的悲哀,就是文学的高贵。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璨    笔力千jūn_______

(2)在上面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______

A.深远  淡远  玄远     B.玄远  淡远  深远

C.深远  玄远  淡远     D.淡远  深远  玄远

(3)文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常用赋、比、兴手法。《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C.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D. 19世纪的俄国涌现了一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巨著,如列夫•托尔斯泰和契诃夫,以及他们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和《羊脂球》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