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

选出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林家铺子》,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B.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被誉为“马神仙”,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散曲家、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

C. 列子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列子》,其学说本于黄帝老子,归同于老、庄,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

D. 列夫·托尔斯泰,前苏联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贵族之家》《复活》等,我们学过他的《七颗钻石》。

 

C 【解析】试题分析:C项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A《林家铺子》的作者是茅盾。B“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D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贵族之家》的作者是屠格涅夫。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

(2)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黄鹤楼》)

(3)______________,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谁言寸草心,__________________。 (孟郊《游子吟》)

(5)______________,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山坡羊•潼关怀古》揭示出历史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强大的统治者也避免不了最终的灭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路是人走出来的,也许很顺利,也许很不顺利,也许会在路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人生之路更是这样。你对路有什么样的认识和思考?

请以“我的__________之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比如“读书”、“唱歌”、“远游”、“求学”等,填写词语后选取自己最想写的题材然后再作文。

(2)考虑到内容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3)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查看答案

(甲)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周密《观潮》)

1.解释加点词语。

①沿溯阻

②林寒涧

多趣味

2.用“/”标出下面句中的两处停顿。

虽 乘 奔 御 风 不 以 疾 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甲文第①段正面写水的盛大、凶险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第②段描写春冬之水紧扣其_______的特点,以“素湍”、“回清”、“________”的动态美,映衬“绿潭”的静态美,动静相映成趣。

乙文从______、色、_______等方面进行正面描写,由远及近地写出钱塘江潮雄奇壮观的景象。

 

查看答案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是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神。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选自《青年文摘》,作者王开林)

1.选文开头从一位读者的经历写起,有什么用意?

2.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4.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选文论点,给选文提供一个道理论据。

 

查看答案

阅读理解

父亲的树

阎连科

①1978年,如同冬后的春来乍到时,万物恍恍惚惚苏醒了,人世的天空也蓝得唐突和猛烈——忽然,农民分地了。农民们也就一边站在田头灿烂地笑;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田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

②田是我的了,那树自然也该是我家的财产和私有。于是就都砍,抬到家里去,有一天政策变了脸,又把田地收回到政府的账册和手里,至少家里还留有一棵、几棵树。几天间,田野里、山坡上的那些稍大的可檩可梁的树木就都不在了。

③和别家田头都有树一样,我家的地头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地响。当别家田头的树都只有白茬树桩时,那棵杨树还孤零零地立着,像一个单位广场上的旗杆。父亲几次用手和目光去测量树的粗细和身高,知道把树伐下来,盖房做檩是绝好的材料。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邻居说:“不砍呀?”父亲说:“它还没真正长成呢。”

④就没砍。就让那原是路边田头长长一排中的一棵箭杨树孤傲挺拔地竖在路边上、田野间,仿佛是竖着的乡村人心的一杆旗,望着这世界,读着世界的变幻和人心。然而三年后,乡村的土地政策果不其然变化了。各家的土地需要调整和更换,我家的地就成了别家田地了,那棵已经远比盆粗的杨树也成了人家的树。

⑤在成了人家地后的第三天,父亲从那田头上过,忽然发现那远比盆粗的树已经不在了,路边只有紧随地面白着的树桩。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父亲没说话,只看了一会儿那树桩,就朝远处我家新分的田地去了。

⑥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总是念念想起那棵属于父亲的树。再后来,他的坟头因为幡枝生成,又长起了一棵并不成材的弯柳树。树由芽到枝,由胳膊的粗细,到了碗状的粗。山坡地,不似平壤的土肥与水足,那棵树竟也能在岁月中坚韧地长。乡村的人多有迷信,以为幡枝发芽长成材,皆是很好很好的一桩事。那是因为人生在世有许多厚德时,上天才让你的荒野坟前长起一棵树。以此说,那坟前的柳树也正是父亲生前做人的延续和回报。每年上坟,家人都会把那弯树修整一下枝,让它虽然弯,却一样可以在山野荒寂中,把枝叶升旗一样扬起来。就这么过了20年,那树竟然原来弓弯的腰身也被天空和生长拉得直起来,和20多年前我家田头的杨树一样粗,完全可以成材使用了。

⑦我家祖坟上有许多树,父亲的那一棵,却是最大最粗的。乡村伦理中的人品与德行,原是可以在因果中对坟地和树木给以给养的。今年正月间,80岁的三叔下世时,我们忽然看父亲坟前的树没了。被人砍去了。树桩呈着岁月的灰黑色,显出无尽的沉默和蔑视。再看别的坟头的树,大的和小的一律被人伐光了,原来一片林似的密和绿,现在也都荡荡无存、光光秃秃了。

⑧想到今天乡村世界的繁华和闹乱;想到公路边上的几家木材加工厂和木器制造厂的经营和发达;想到路边一年四季竖着的收购木材的华丽的广告牌……也就豁然明白了父亲坟头被人砍树的原委和因果。

⑨只是默默念念地想,时代与人心从田头伐起,最终就砍到了坟头上。

⑩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随着三次砍树事件呈梯次爆发。请概括三次砍树事件以及“我”的心情。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父亲坟头的弯柳树及远近的树木被砍

同情和谅解

 

 

 

 

2.文中说,“另一边,有人就把分到自家天地中的树木都给砍掉了”“可最终,父亲没有砍那树”。人们砍树怀着怎样的心理?

3.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深刻内涵。

(1)我家的地头也有一棵越过碗粗的箭杨树,笔直着,在春天,杨叶的掌声哗脆脆的响。

(2)树桩的白,如在云黑的天空下白着的一片雪。

4.你读到作者笔下一个怎样的父亲,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5.文章最后说:“只是想,父亲坟前的老桩在春醒之后一定会有新芽的,但不知那芽几时才可长成树。”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