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③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④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

(2)默写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燕然未勒归无计 ②似曾相识燕归来 ③在河之洲 ④家书抵万金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野芳发而幽香 (2)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上下文默写的题目,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燕然未勒”“洲”“抵”“野芳”“幽香”“惶恐”“零丁”“丹心”“汗青”的写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                  ,温暖了我的心”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⑵说真话,书真情,忌抄袭。

⑶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⑷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三米目光

包利民

①如果目光可以用长度来计算的话,那么,在我的生命中,曾经有那样几道目光让我心里软软,虽然,那些目光真的很短很短,短到只有两三米的长度,却一直在我心里延伸了许多的岁月,从不曾折断,像清清的河流,洗去所有的尘埃。

②客居在沈阳的时候,我正是二十多岁的大好年华,却遭遇了人生中最初的寒冷。那时租住在城市边缘一所古老的房子里,房东是一对老两口,为人和善。老大爷身体很健康,每天都去附近的公园里,和一些老伙伴下棋聊天。而老大娘却很少出去,只在院子里晒太阳。她眼神不好,据说年轻时就近视得厉害,现在虽然戴着厚厚的眼镜,却依然看不清多远。

③那个秋天分外的凉。有一段时间失去了工作,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却终于消磨掉了耐心。便也不去寻找新的工作,整天出去游荡,有时喝得大醉归来。几次之后,老大娘便找我谈心了,可是听着许多安慰的话,却很难让我心情好转。于是老大娘便开始限制我出去,起初她就坐在院子的大门口,见我安静了几日,才离开她把守的通道。

④那一天见她不在门口坐着,便想着溜出去散散心。见老大娘正坐在檐下看书,我便悄悄地走过,向着大门走去,没走出几步,她便叫住了我。无奈之下,便只好回来,看着她的白发在阳光下闪着细密的光,我竟无法对她撒谎说出去找工作。她什么也没有再说,只是扔给我几本书,就让我在她附近看。

⑤当终于看烦了书,我便试着再次偷偷溜走。可是每走出一段距离,老大娘都能发觉。经过几次尝试,我发现,每当我离开老大娘约三米的距离,只要是朝着院门的方向,她必然会开口叫我。我知道,超过三米,她就几乎看不到人影了。心里终于有了感动,便开始用心去看她给我介绍的那些书,生命中在阳光白发的陪伴下,渐渐地走向平和。

⑥近二十年的光阴流逝,我依然记得老大娘镜片后的目光,虽然如今她早已辞世,可是那目光一直在我心里流淌,让那个秋日的温暖化作永远的春日艳阳,于是再没有苍凉的心境。

⑦便想起了祖母。她同样是眼睛不好,到了晚年,更是严重。而且她耳朵也背得厉害,来了人,得在她耳边喊上一会儿,她才能分辨出是谁。那个时候,祖母就是在耳聋眼盲的边缘走过。

⑧每当过年时,家里的人都回到老家团聚。我们这些孙子辈的孩子便都围在祖母的身边,奇怪的是,在那样的时刻,她总能轻易地认出我们每一个,即使我们不吱声,她还是能冲着我们每一个叫出小名。而当我们离得稍远一些,她就一片茫然,分不清哪个是哪个。

⑨后来,许多年过去,当我们也到了为人父母的时候,就明白了祖母当年的心境。虽然她眼前朦胧,虽然她耳畔寂寂,可是,她的心里却装着我们每一个,所以在她身边时,那一种从心里涌起的感觉,使得她能认出我们。她心里有一双眼睛,虽然只能“看”到两三米的范围,却已足够,那无形目光漫流成的海,将淹没我们的一生,温暖而感动。

⑩那一年依然是在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城市,和一个伙伴租住在一个破落的小二楼里。

⑾我们那小小的房间在北面,一天也很难有阳光照进来。我和他都是外地人,在这个火热的都市中一天天地消磨着自己的热情与梦想。每天的清晨分手,夜幕长垂再见,一日复一日。我常坐在床上看书,他则守在窗前向外望。窗外是一座高高的墙,在三米开外横亘着,将我们的目光折断。我不知道,他总是那样看着那堵墙,能看出些什么来。

⑿国庆节长假,我们都没有回家或出去游玩,就守在简陋的房间里。那些天里,我依然是看书,他依然向窗外凝望。终于,我忍不住问他,那样的墙,有什么吸引着他的所在?他只是让我仔细看,我伏在窗台上,那墙上墙皮脱落,一如斑驳的岁月。墙下只有几丛秋草寂寞地绿着,它们,也是终年难见阳光。墙头上,偶尔有鸟雀短暂地停留,更多的时候,只有长风悄悄地走过。这样落寞的景象,只会在眼中心底写下更深的落寞。

⒀他却欣喜地说,你看,那一块脱皮的地方,是不是很像非洲的形状?还有那一块儿,多像一个人在仰头看天,还有那里,有没有微雨燕双飞的意境?我渐渐地进入他的想象中,目光在三米外在的大墙上,看到了许多不曾注意到的美好。那个午后,阳光依然在我们的另一面照耀着,而我们,却在这三米的距离内,看到了万万千千,想到了千千万万。

⒁当时光流逝,回想,那堵高墙也许什么都不存在,是他的三米目光在上面勾勒了太多的美好,从而也在我心底洒下阳光,从而让我在三米的桎梏中,看到了遥远而美丽的生活。

                                   (节选自《做人与处世》2016年11月,有删改)

1.文章以“三米目光”为题目,说说你对这个题目的理解?

2.阅读文段,完成下列表格。

所写人物

人物特点

目光带给我的感受

房东老太太

心中再没有了凄凉

耳聋眼盲的边缘

同租的小伙伴

外地人

 

 

3.请对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4.文中第⑿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5.为什么作者说“那些目光真的很短很短,短到只有两三米的长度,却一直在我心里延伸了许多的岁月”?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做一个真正的读者

    周国平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为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当然,每天都读书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遗憾的是,当今教育正在无情地扼杀人性中这种最宝贵的特质。在这种情形下,我只能向有见识的教师和家长反复呼吁,请你们尽最大力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能保护多少是多少,能抢救一个是一个。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学会自救。

④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衰读书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关键在于尝哪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针对当今图书市场的状况,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了解了事物的表面,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绝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读好书就是提升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

⑥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节选自周国平《智慧引领生活》,有删改)

1.名言①: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清·萧抡

名言②:学问改变气质。——高尔基

上面的名言①可作为文章第______段的论据,名言②可作为文章第______段的论据。你能说说这样选择的理由吗?

2.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还要提醒那些聪明的孩子在达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们要善于学会自救。(“自救”具体指什么内容?)

(2)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了解了事物的表面,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仅仅”“唯有”分别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⑤段说: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请你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四僵劲不能动            支:

⑵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⑵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3.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记叙了作者求师的艰难?这样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有何目的?

4.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 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 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 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首诗的首联叙述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2.说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妙哪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