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①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过程。

4.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初中毕业后,你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环境。

 

1.示例一:人要学会适应。示例二:人要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2.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已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观点) 3.首先提出分论点: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然后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4.我升入新的学校后,要尽快熟悉新的学习环境,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新同学友好相处,带着热情去面对新的生活,不胆怯 ,不多疑,真正地融入新的环境,从而拥有更加精彩的生活。示例二如果我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而是踏入社会,我会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适应环境,争取掌握一技之长,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 1.试题分析: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本文开头和结尾段中皆提到中心论点,直接摘引即可。 2.试题分析: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论证思路”即是作者的论证过程,一般分三个步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第④段根据文段内容概括这三个步骤的内容,即提出观点,列举在巴黎人们适应安静的环境的事例证明,归纳后得出“适应安静的环境,境界也会得到提升”的结论。 3.试题分析:分析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本题为举例论证,用叶嘉莹适应环境成为蜚声中外学者的事例具体论证了“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这一分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足虑者_____

育论辨不_____

⑶事_____

⑷吴育刚正可用,嫉恶太过耳。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育是一个怎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猿啼客散暮江头”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材料二):清明节既是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意趣盎然的。古诗云:“梨花风正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总之,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清明节带给我们的应该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①请你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面的对话请你,拟写一则征稿启事。

团委李老师: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我校香樟文学社是否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社长王慧:好呀,我们正打算组织一次“清明习俗的历史与文化”的征文比赛活动呢。

团委李老师:那好啊。你中午就到广播室把这个启事播报一下吧。

社长王慧:好的,截稿时间到 5月 10日可以吗?

团委李老师:行,征稿要求电子稿,其他字数、文体的要求也要规定一下,稿件交到一楼文学社办公室。

社长王慧:好的,那我去写广播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作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B.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她性格孤僻,常常 妄自菲薄 ,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D. 刘校长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第二届中国·泗阳桃花节3月28日在南刘集乡绚烂启幕。①万亩桃林芳华四溢,尽显“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趣。②花海绘就的浪漫春韵吸引了数万县内外游人来此观赏现代版的“桃花源”。③他们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助推我县旅游事业。④举目望去,路梗边的一座座简朴“农家乐”门前,好客的当地人搬上茶果,热情招呼游客小憩,扑面而来的淳朴民风与清新美景欲盖弥彰,惹人心醉。

(1)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