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

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居数月,改参知政事。山东盗起,帝遣中使按视,还奏:“盗不足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人尊爱之,此可忧也。”帝欲徙二人于淮南。育曰:“盗诚无足虑者,小人乘时以倾大臣,祸几不可御矣。”事遂寝。向绶知永静军,为不法,疑通判江中立发其阴事,因构狱以危法中之,中立自经死。绶宰相子,大臣有营助,欲傅轻法。育曰:“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卒减死一等,流南方。

育在政府,遇事敢言,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左右皆失色。育论辩不已,乃请曰:“臣所辨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乃复以为枢密副使。帝语大臣曰:“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太过耳。”

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初尹开封,范仲淹在政府,因事与仲淹忤。既而仲淹安抚河东,有奏请,多为任事者所沮,育取可行者固行之。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有删改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无足虑者_____

育论辨不_____

⑶事_____

⑷吴育刚正可用,嫉恶太过耳。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与宰相贾昌朝数争议上前

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吴育是一个怎样的人?

 

1.果真停止于是、就仅、只是 2.⑴赵普虽然对人忌妒刻薄,但是他能够以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⑵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 3.向皇上直言进谏,表现他正直忠诚;向皇上建言杀向绶,表现他不畏权贵,衷心爱民;执政措施简单易行,不容阻挠,表现他处事坚决,精明果断;坚决办理范仲淹合理适宜表现他公而忘私,坦荡磊落。 【解析】选自:《宋史》 作者:脱脱、阿鲁图等 年代:元 参考译文: 庆历五年,吴育被授予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官职。过了几个月,改任参知政事。山东出现了强盗,皇帝派遣钦差大臣(多由宦官担任)巡视,钦差大臣回奏皇上:“强盗不值得忧虑。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受到山东人尊重爱戴,这倒是值得忧虑的事情。”皇帝想把这两个人调到淮南。吴育说:“强盗确实不值得忧虑,但是小人趁机来排挤大臣,祸患就很难抵挡。”于是这件事情就停了下来。向绶主持永静军队事务,做了违法乱纪的事情,他怀疑通判江中立揭发了他暗中做的坏事,于是设计冤案想用严法陷害他,江中立上吊自杀。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从中帮忙,想从轻发落。吴育说:“不杀向绶,无法向天下百姓交代。”最终判为减死一等,流放南方。 吴育在政府部门,遇到什么不平的事情敢说,与宰相贾昌朝多次在皇上面前争议,左右大臣都有难色。吴育论辩不止,于是向皇帝请求说:“我争辩这些事情,这是我的职责;只是能力有限,请皇上罢免我的职位。” 就再让他担任枢密副使。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不阿,只是嫉恶太甚罢了。” 吴育性情精明果断,所到之处制定的措施,简单易行而不可冒犯。他遇事不轻易做决定,一旦做出决定人家就不能阻挠。吴育辨论事理明白,使人听了后不会有疑惑。起初治理开封府,范仲淹也在这里任职,因为有事情与仲淹闹了矛盾。不久范仲淹到河东任职,范仲淹有所奏请,多被办事职员所阻拦,吴育选取可行者坚决办理。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诚:果真。已:停止。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忌克:忌妒刻薄。数:多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猿啼客散暮江头”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的最后一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材料二):清明节既是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意趣盎然的。古诗云:“梨花风正起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山寺馈茶知谷雨,人家插柳记清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寒食野望吟》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总之,无论是怀念亲人的悠悠哀思,还是踏青时的喜悦欢愉,抑或是勘破生与死的豁达豪迈,清明节带给我们的应该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慰藉和文化传承。

①请你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根据下面的对话请你,拟写一则征稿启事。

团委李老师:4月5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我校香樟文学社是否开展一次主题活动?

社长王慧:好呀,我们正打算组织一次“清明习俗的历史与文化”的征文比赛活动呢。

团委李老师:那好啊。你中午就到广播室把这个启事播报一下吧。

社长王慧:好的,截稿时间到 5月 10日可以吗?

团委李老师:行,征稿要求电子稿,其他字数、文体的要求也要规定一下,稿件交到一楼文学社办公室。

社长王慧:好的,那我去写广播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作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了如此下场。

B. 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她性格孤僻,常常 妄自菲薄 ,大家都认为她是一个自负的人。

D. 刘校长在中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夸夸其谈,赢得了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

 

查看答案

下面一段话,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第二届中国·泗阳桃花节3月28日在南刘集乡绚烂启幕。①万亩桃林芳华四溢,尽显“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美趣。②花海绘就的浪漫春韵吸引了数万县内外游人来此观赏现代版的“桃花源”。③他们以花为媒,以花会友,助推我县旅游事业。④举目望去,路梗边的一座座简朴“农家乐”门前,好客的当地人搬上茶果,热情招呼游客小憩,扑面而来的淳朴民风与清新美景欲盖弥彰,惹人心醉。

(1)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__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毛泽东《沁园春·雪》)

②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甫《春望》)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__ 。    (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______________,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⑦临风一唳思何事,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池鹤》)

⑧皮之不存,__________________。          (《左传》)

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因奋斗而精彩,我们应但以“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勉励自己,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实现属于自己的青春梦。(填赵翼《论诗》中连续的两句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