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 狼 沈石溪 当寨子里接二连三地发生羊羔神秘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白 狼

沈石溪

当寨子里接二连三地发生羊羔神秘失踪的事件后,有经验的猎人断定:附近一定出现了狼,黑狼!于是,寨子里组织了一支捕猎队进山追剿。几天后,嗅觉灵敏的猎狗把我们引进戛洛山一个隐秘的石洞里,我们打开手电,发现洞里有一只黄毛狼崽子,还没满月,刚刚会蹒跚行走。没见母黑狼的踪影,估计是外出觅食了。

“这家伙长大后也是一个偷羊贼!”村长说着,抽出长刀就要往狼崽子的脖颈上砍。

老猎人波农丁一把拦住村长说:“母狼回来后看到狼崽子被杀,没了牵挂,也没了顾忌,就会嗅着气味找到我们寨子进行疯狂报复的。”

“那该怎么办?”我问。

“最好的办法是把狼崽子的四条腿弄断。这样一来,母狼既舍不得扔掉残废的狼崽子,又不敢再继续待在这片给它带来灾难的土地,就会叼着这只狼崽子远走他乡。”

“不行不行。”村长断然否定,“这样做我们这儿倒是安宁了,可其他寨子的牛羊又会遭殃,我们怎么能把祸水乱泼呢?”

“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只狼崽子带回寨子当做‘人’质,不愁母狼不来送死。”波农丁胸有成竹地说。

于是,我们用麻绳套住狼崽子的脖子,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四周是一片开阔地,便于观察和射击。捕猎队两人一组,握着上了膛的猎枪,趴在距狼崽子约20米远的石灰窑顶上,白天黑夜轮流值班。

第三天下半夜,轮到我和波农丁值班了。据前面那些猎人说,前两天夜里,母狼都曾光临过石灰窑,但都在离木桩约200米远的树林里徘徊嗥叫,没敢踏入开阔地来。我和波农丁爬到石灰窑顶,正当这时,天上一块厚厚的乌云遮住了月亮,明亮的月夜转眼间变得漆黑一片,我们看见母狼闷声不响地突然从树林里蹿出来,疾风似的奔向拴着狼崽子的木桩。但就在它快接近木桩时,那块乌云被风吹开,大地重新被月亮照得如同白昼,我和波农丁发现情况不妙,赶紧朝母狼开了两枪。虽然在慌乱中未能射中,但母狼却被枪声震住,转身逃回了树林。波农丁强调说,他看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只毛色灰黑的母狼,两只眼睛就像绿灯笼。

木桩旁边,狼崽子有气无力地哀叫着。

几天来,我们只喂它喝了一些米汤,小家伙现在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快饿死了。

我趴在石灰窑顶上,不时地仰望天空。夜空越来越晴朗,看不见大块大块的云朵,鸡叫二遍时,启明星升起来了。我放下猎枪,疲倦地打了个哈欠。

“别大意,狼崽子快要死了,今夜母狼无论如何会来救它的。”波农丁说。

“它不会那么傻,白白来送死。”我说。正说着,我们突然听见石灰窑下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波农丁和我立刻把枪口对准发出响动的角落,手指紧扣着扳机。一会儿,石灰窑的阴影下钻出一条白狗来。月光下,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确实是一条毛色雪白的狗,白得没有一丝杂质。波农丁放下枪,嘟囔道:“谁家的狗,三更半夜跑出来捣乱!”

我也再次放下猎枪,把头枕在臂弯上,想打个瞌睡。白狗从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不紧不慢地向木桩跑去。

“嘘,嘘,滚开,别过去!”波农丁挥手驱赶白狗。

白狗扭过头来望了波农丁一眼,仍小跑着靠近木桩。在它回头一瞥的时候,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忍不住打了个寒噤。我从没见过如此凶恶的狗眼。我想把这个不祥的感觉告诉身边的波农丁,又怕他嘲笑我胆小如鼠,便将快到舌尖的话又咽进了肚里。

白狗来到木桩边,低着脑袋忙活起来。因为它背对着我们,所以我们看不见它究竟在干什么。但狼崽子却奇怪地停止了哀叫。

“妈的,难道是大白狗把狼崽子咬死了?”波农丁放下猎枪,跳下石灰窑,扯了根树枝,“老子打断它的狗腿,打烂它的狗嘴!”

波农丁奔到木桩前,突然恐怖地大叫起来:“它在咬麻绳,狼崽子在吃它的奶,它不是狗,是狼!快,快开枪!”

我头皮发麻,赶紧端起猎枪瞄准,嘿,惊慌失措的波农丁也在我的准星里呢,我总不能连人带狼一起送上西天吧!好不容易让波农丁闪到了一边,那白狗,不,那白狼已咬断麻绳,叼着狼崽子飞也似的逃进了树林。

“明明是匹黑狼,怎么突然间变得一身白了呢?”波农丁大惑不解地问。

是啊,只听说过北极有白狼,滇南一带的狼不是黑的就是黄的,从没听说过有白的!

我和波农丁拿着手电,在木桩前的草地上照了照,只见草叶上铺了一层石灰,我们这才解开了黑狼变白的奥秘。原来,母狼钻进石灰窑,蹭了一身的生石灰,乔装打扮,化装成一条狗。真是一只勇敢而聪明绝顶的母狼!

选自沈石溪《白狼》,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60字以内)

2.作者在文章中多处为母狼化装成白狗埋下伏笔,请找出三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能否删掉?请简要阐述理由。

4.试从小说情节发展和主题两方面分析文中黑狼变白狗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1.因母黑狼偷吃羊羔的,村民以小狼为诱饵围剿母狼,最终利用生石灰化妆成白狗成功拯救小狼的故事。 2.①当“白狗”回头一瞥的时候,“我觉得脸上被两道绿莹莹的寒光扫过”②当“白狗”来到木桩边的时候,“狼崽子却奇怪的停止了哀叫”③“ 我们用麻绳套住狼崽子的脖子,拴在村外石灰窑旁的一根木桩上。”为下文母狼化装成“白狗”埋下伏笔。 3.不能删掉,理由:交代了当时的时间以及天空夜朗星稀的特征,侧面说明母狼来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侧面写出人们的疲惫不堪;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母狼救小狼蓄势,增强了故事的出人意料之感 4.①从小说情节发现来看是合理的,前文写到母狼能够利用天气变化救小狼,为此情节作好铺垫。(或情节安排合理,因前文也提到母狼能够利用天气变化救小狼)②更能凸显母狼这一形象,突出母狼被母爱所激发的机智、无畏和锲而不舍,令人佩服感动。(或更能凸显突出母狼的勇敢和智慧) 【解析】 1.概括主要内容,考查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主要故事情节为:因母黑狼偷吃羊羔的,村民以小狼为诱饵围剿母狼,最终利用生石灰化妆成白狗成功拯救小狼的故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九合诸侯:多次会和诸侯尊奉周王朝。②召忽:人名,事公子纠。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少时常与鲍叔牙______

⑵尝与鲍叔______

⑶吾尝三战三______

⑷而功名不显于天下也______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言/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司马迁《陈涉世家》)

B. 管仲谋也/何陋有(刘禹锡《陋室铭》)

C. 吾尝三仕三见逐君/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D. 吾尝为鲍叔谋事更穷困/朝往,暮而归(欧阳修《醉翁亭记》)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⑴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⑵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4.请根据文章评价鲍叔牙的形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释)①该诗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1.“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请赏析“悠悠”二字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三四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一经亮相便被评价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成为了荧屏的一股清流。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①《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②节目“和诗以歌”,探寻诗歌与音乐。③集合一批优秀音乐人,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④节目现场还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和音乐人坐镇点评,详解诗词的文化内涵。

材料2 这档节目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以传承为旗帜,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承人。所选的诗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通过邀请不同的明星和普通人用不同的歌曲进行演绎,用不同的故事进行包装,体现时尚性。

材料3 中国古典诗词,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淡泊名利,又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1.材料1中有一处病句,请写出序号并修改。

2.结合材料2概括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3.请仿照材料3画线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⑴“师兄那里去?”A道:“我来帮你厮打。”B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B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A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

选自《水浒传》第七回

⑵B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B!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B举手,肐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B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B喝声道:“好贼,你待那里去!”……

选自《水浒传》第十回

①A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

②根据片段⑴简要分析A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根据两段文字,分析B这一人物性格特点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礼运》)。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_______________,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蒹葭》)。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_____________。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_______________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⑸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尽心上》)。送别诗有三送:人送、目送、神送,其中“神送”为最高境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最好的例子,岑参的诗句“_________”与之异曲同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