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白夜》,完成小题。 白夜 赵丽宏 ①很难想象,如果地球上消失了黑夜,将会是...

阅读《白夜》,完成小题。

白夜

赵丽宏

①很难想象,如果地球上消失了黑夜,将会是怎样一种景象,在光明如昼的夜晚,人们将怎样生活。在古老的圣彼得堡,我经历了真正的白夜——深夜十二点,依然可以沐浴着灿烂的天光,漫步在波涛滚滚的涅瓦河畔……

②白夜,是苏联北方的自然奇观,这种奇观只出现在盛夏,持续的日子也不长。我从莫斯科飞抵列宁格勒时,正是白夜的高潮。那天吃完晚饭回到宾馆的房间已是夜里十点,屋里没下窗帘,窗外阳光耀眼,看天色至多是下午三点的光景。站在窗前看街对面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黄墙绿树,巍峨的教堂,光芒四射的金顶,像一幅辉煌的油画,而教堂背后那波光粼粼的涅瓦河,是这幅油画的一道明亮的底色。如果不是亲临其境,我怎么也不会相信这是夜里十点钟的景色。

③街对面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在俄罗斯几乎是家喻户晓。俄罗斯人熟悉它,并不是因为修道院中那些教堂和金顶,而是因为修道院里的公墓。自十八世纪以来的大部分俄罗斯文化名人,几乎都埋葬在这里,其中有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莫索尔斯基、鲍罗丁、格林卡,有文学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茹科夫斯基、克雷洛夫、卡拉姆辛,有科学家罗蒙诺索夫。这些名字,都是使俄罗斯人引以为自豪的,他们创造的成就使世界对俄罗斯文化刮目相看。我想,假如能在这不眠的白夜去拜访那些长眠在地下的俄罗斯文化名人,该是何等奇特的经历。

④走出宾馆,只见大街上车流汹涌,涅瓦河畔到处是散步的行人。穿过大街,走进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林阴道上不见人影,通向名人公墓的大门紧锁着。名人公墓的围墙外,也是一大片墓地,形状各异的墓碑和墓穴极不规则地坐落在一大片树林中。我放轻了脚步在静悄悄的墓地里行走,惟恐我这异邦人的脚步声惊动了安眠在这里的俄罗斯人。这片墓地里埋葬的大多是战功显赫的苏军将领。也有一些富裕的犹太人的墓,他们的墓穴形状像一只大靴子,不知有什么含义。橘红色的光线透过树林斑斑驳驳洒落在墓地中,仿佛从空中伸下无数柔软温暖的手,抚摸着冷冰冰的墓碑和墓穴。看手表,此刻已是深夜十一点,心中不禁涌起一种奇妙而又神秘的感觉。如果不是白夜,那么这样的时辰应该伸手不见五指,在漆黑的深夜穿行于一片死寂的坟墓之间,有点像惊险小说里的情节了。

⑤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出来,天色依然极亮。俄罗斯汉学家米沙陪我到涅瓦大街散步。街道上不用点路灯,感觉是落日西沉的黄昏时分。路上依然人流滚滚,人们都在急匆匆地赶路。也有穿着入时、步履悠闲的少男少女,旁若无人地在路上说笑着。只是街上的所有商店都早已关门。路边偶尔摆出几个出售冰淇淋的小摊,顷刻便使行人纷纷驻足,排起长长的队伍……

⑥使我产生浓厚兴趣的,是涅瓦大街那些古老的建筑。作为当年圣彼得堡的中央大道,涅瓦大街笔直宽阔,颇有皇家气派。路两边那些雄伟的建筑,都保持着两个世纪前的模样,许多俄罗斯作家在他们的小说中描绘过这条繁华的长街。这条街在苏联的名气,就像中国人熟悉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和上海的南京路一样。涅瓦大街上的每幢楼房,都能叙说许多有声有色的历史故事。普希金和莱蒙托夫曾出入过其中的许多楼房,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也曾在石板的道路上留下无数脚印……托尔斯泰在他的《战争与和平》中曾写到过彼得堡的白夜,写到白夜街上的景色,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白夜》,更是人所共知。奇异的自然现象,使俄罗斯的文豪们产生奇异的想象。普希金曾告诉人们:“在白夜,我写作无须点灯。上帝既然如此慷慨地赐予我光明,我为什么不在这不熄的天光里驰骋我诗的想象?”普希金故居在离涅瓦大街不远的地方,从他的窗户中探头就能看到涅瓦大街上的桥和行人。留给世人的那些不朽诗篇中,究竟哪一些是写于白夜的天光之下,这就难以考证了。

⑦在白夜的天光之下,最活跃的是那些年轻的艺术家。在地铁的出入口,看到好几批街头献艺的民间音乐家。有人拉着手风琴唱歌,有人拨弄着吉他边唱边跳。最受欢迎的是一支演奏爵士乐的小乐队,一把小号,一支黑管,两支萨克管,极其默契地合奏出变化无穷的旋律。四位演奏者都是年轻的小伙子,看来都训练有素,决非滥竽充数之辈。他们每奏一曲,周围的听众都报以喝彩和掌声。有了这些歌声和音乐,涅瓦大街的白夜就不再清冷寂寞。在叶卡捷琳娜纪念碑附近的十字路口,一批业余画家正在为人们画肖像。画家们有用炭笔画素描的,也有画油画或者粉彩画的。作画者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人颇有功力,在短短十数分钟内,便极为传神地绘出了坐在画架前的人物。坐下来请人画像的,大多是年轻的女郎,她们脸上保持着微笑,耐心地坐在围观者的视线之中。有一位被画像的姑娘捧着一本书在阅读,夜间的光线足以照亮她手中的书本。画家们都显得很自信,落到画板上的笔触小心翼翼,却毫不犹豫。他们一般都尽量设法美化被写生的对象,画板上显现的都是漂亮的美人。也有几位专事丑化的画家,他们手持着画板在为行人画漫画像,灵巧的画笔竭尽夸张丑化之能事。被画的人面对着自己落在画像上的那副滑稽的嘴脸,禁不住和旁观者一起哈哈大笑……

⑧回到宾馆,已是深夜十二点。拉开窗帘,窗外的景色使我惊叹不已。在深蓝色的天空中,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金色圆顶闪烁着古铜色的光芒,使人感到它的遥远和神奇。这古铜色的光芒究竟是夕阳余辉还是旭日的映照,我说不清楚。把头探出窗口,可以看到一轮又大又红的太阳正沿着辽阔的地平线缓缓滚动。燃烧的云霞落在平静的涅瓦河中,使涅瓦河变成一条七彩斑斓的光带,流淌在太阳底下。今天,这太阳不会消失。在白夜的高峰期间,只有白天,没有黑夜,每一天的生命旅途似乎都在延长……

⑨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部精彩的电影,然而我的眼皮开始沉重起来。旅途的疲惫终于使我昏昏入睡……睡梦中醒来,表上的时针指着二点。躺在床上看窗外的天空,依然很亮,只是不见了太阳,天色显得有些慘白。起床看窗外,涅瓦河的波涛变成了银灰色,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的金顶失去了光泽,变得沉重而黯淡。大街上空无一人,偶尔有一两辆轿车驶过,汽车引擎在寂静中发出刺耳的呼啸。感觉疲倦,却再也无法入睡。拿出一本《阿赫玛托娃诗选》来翻阅,其中正好有一首题为《白夜》的诗,诗中表达的视觉和生理感觉使我产生共鸣,而作者的心理状态,却属于她生活的那个特定的年代,属于她独有的感情经历。就着窗外朦胧的天光,我在日记本上抄录了阿赫玛托娃写于八十年前的《白夜》,这是一首情诗:

哎呀,我没有关门,/也没有点灯,/要知道我是多么疲劳,/只是不敢躺下睡觉。

望着针叶林中那昏暗的暮色,/远方的原野渐渐显得微茫,/有一个声音使我陶醉,/这声音和你的声音一样。

也知道一切都已失去,/生活是一座可诅咒的地狱!/可是我充满了信心:/你一定会回到我身边!

1.本文在末尾注明了本文创作的时间:“1991年6月21日记于列宁格勒, 9月15日写于上海四步斋”。请你推测:________是在列宁格勒记录的,________是在上海完成的,由此给你带来的写作上的启示是________

2.文中多次描绘“白夜”的景色,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3.本文的意蕴丰富而深刻,请就此提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并简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答案示例:①当天在修道院和涅瓦大街的行踪②具体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③应该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和认识 2.答案示例:真实还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令自己内心震撼的奇特景色;而这些景色又能够唤醒自己对阅读过的文学名著的记忆,引发自己更深层次的思考。 3.答案示例:问题:第⑥段写道:“奇异的自然现象,使俄罗斯的文豪们产生奇异的想象。”“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奇异的想象”有怎样的联系? 思考:不同地域、不同国度或不同民族的文学现象,它的特点、发生和发展与产生它的地理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位作家都有一幅由他的作品绘制成的文学地图,其中的坐标原点,往往是他记忆最深刻的地方,也是给他写作带来无尽素材和灵感的心灵故乡。那上面每一处不同时期的人物和地点坐标,都是解读作家创作文本及进入其深广的内心世界不可或缺的文学密码。 【解析】 1.试题分析:考察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从“1991年6月21日记于列宁格勒,9月15日写于上海四步斋”这一句话的内容来推测,当天在修道院和涅瓦大街的行踪是在列宁格勒记录的。具体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是在上海完成的。启示:要及时记录生活中的经历、感受和认识。此题比较容易,这样找到文章中相关内容,即可分析出记录的时间和内容,写感受的地点。而时间的紧凑,则给读者以启示。 2.试题分析:考察环境描写的作用。从全文的内容看,“白夜”的景色在当时:给自己内心以震撼。在当今:能唤醒自己对阅读过的文学名著的记忆。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3.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最关键的是能提出问题,写思考要紧紧围绕着问题来展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巴黎文学散步地图》想必是你走在法国巴黎街头,最值得随身携带的一本书。在巴黎,不只有时尚和浪漫,还有无数“人类群星闪耀时”的文学和艺术巨匠。在巴黎,看似不起眼的街道、建筑中,都可能寻见某位巨匠生活过的痕迹。

72个人名、575个地址、485张图片,为你展现一个完整的巴黎文化之都。这本书的上册主要围绕名人故居和文学史展开,下册是对巴黎四大墓园的详尽介绍。没有故作高深的文学术语,也没有特别繁复的叙述,一段段短小但不失俏皮与知识性的小故事,让你一边乐着,一边就能把法国文学史读个明白。

让我们跟着这本书,静静地走一走几百年前的街道巷弄,看一看曾经的伟人生活和死去的地方……

雨果——“搬家狂人”

据称,雨果在巴黎共搬了20多次家。1827–1830年,年轻的雨果定居在6区田园圣母街27号。夫妇俩曾在此接待文艺先锋“小圈子”成员——布朗热、梅里美、缪塞等。田园圣母街历史上迎来了不少文化名人:圣伯夫(19号)、雷诺阿(34号)、塞尚(53号)、罗曼罗兰(76号 )、海明威(113号)等等。

《巴黎圣母院》出版后的第二年(1832年),雨果搬到位于市中心孚日广场6号的一所大公寓中(如今的巴黎雨果博物馆)。其中红厅再现了雨果家的客厅,随处可见他最心爱的女儿的痕迹。此外,博物馆里的中国厅是雨果与女演员朱丽叶的感情见证:1833年,雨果因剧作《卢克雷齐娅波吉亚》认识女演员朱丽叶,十分喜爱中国艺术品的两人将朱丽叶的房子打造成他们想象中的东方世界。

1878年,他和朱丽叶一起搬到了他们的最后住所——16区的雨果大街124号。雨果1881年的生日庆祝活动简直成了国庆盛典:多达60万人浩浩荡荡地从雨果家门走过,而79岁的雨果在窗口向人们挥手致意。

巴尔扎克——绝对的工作狂

巴尔扎克居住的最后一个地址幸运街14号,如今改名为巴尔扎克街14号。

说到巴尔扎克,除了赫赫有名的《人间喜剧》,不得不提的还有“巴尔扎克的咖啡”。咖啡就是他的“兴奋剂”,他一天可以喝上三十杯,甚至还说出“我要是不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这样的最佳咖啡广告代言词。

巴尔扎克绝对是个工作狂。早上八点结束前夜的写作工作后,他会用一个小时洗澡,然后马上进入校稿工作。没完没了的修改和校正常常把打字员折磨的死去活来,同一篇文章大文豪甚至可能改上十来次。而下午的时光,除了留出四个小时休息,他都用来埋头苦写,直到第二天的早上八点,周而复始。由于他日夜勤于笔耕,连书桌都磨得发亮。

他既不串门,也拒绝访客,更谈不上旅行。居家的长袍是他最著名的装扮,在许多肖像画中他都是这样的穿着。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和破坏他的写作习惯。巴尔扎克终其一生都在“疯狂的写作”中度过,但过世时却债台高筑,甚至几近失明。

(材料二)

《北京文学地图》,让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的老舍的太平湖、蔡元培的孔德学校,以及只剩下遗址供人凭吊的圆明园、前门火车站,还有虽巍然屹立却也饱经沧桑的钟鼓楼、琉璃厂等,以简明扼要而不失丰满的叙述呈现在读者面前。

无论谁谈北京,“永远的中轴线与消失的城垣”“北京水系与园林”“宣南与近代文人”,这些都在预料之中;专门设立一章“学府梦忆”,介绍北大、清华、师大、燕京等校园风光与历史遗存,很能体现作者的趣味与眼光,也确实是这座文化城的最大特色。借用文学家的笔墨,还原历史氛围及生活细节,让此书读起来一点不枯燥,甚至可以说是“趣味盎然”。至于兼及文史,讲述天安门的“前世今生”;将老舍、鲁迅、张恨水等“胡同里的文学故事”,编织进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整体叙述,这都是很有意义的尝试。这本书不仅有文明史建构或文学史叙述的价值,也让我们像波特莱尔观察巴黎、狄更斯描写伦敦那样,了解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丹柿小院

西耳房为老舍的书房。书房摆设简单,书桌对着东门,一转身就可以拿到嵌在墙上书橱里的书籍,书桌是硬木镶大理石的,上有几件文物,包括一枚齐白石特意为老舍刻的印章,一只冯玉祥将军赠老舍的玉石印泥盒,一方老舍收藏的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的砚台,上刻“笠翁李渔书画砚”,还有老舍生前用过的眼镜、钢笔、烟灰缸、收音机等等。就在这间小屋子里,老舍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著名的话剧《茶馆》《龙须沟》,为纪念其父而作的《神拳》,以及未完成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等23部著作。其中,《龙须沟》使他荣获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茶馆》则成为北京人艺的保留剧目,享誉世界。

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老舍创作的第一个高峰,那么居住在丹柿小院之后的年代则无疑是他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在二三十年代开始写作的作家,能够到了五六十年代依然保持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并且不断取得惊人成果的,老舍绝对是最突出的一个。

丹柿小院紧靠胡同口。附近经过拆迁,如今这一带已是大厦林立,旧貌难寻了。只有丹柿小院仍然安静地坐落在那里,它注视着往来的车流,平和而沉默。院子里那两株树干直径已经超过了海碗的柿子树,还在固执地诉说过去的风景。

(材料三)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介绍了三位作家,请你说说除了居住的地点外,对每位作家介绍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阅读(材料三),或者从图二、图三、图四中任选一图,或者综合四张图,仿照示例,用口语化的语言写一段说明性文字。

示例:我选图一。从开封、济南到桐庐、温州,李清照一生的足迹一目了然,小伙伴们看图说话吧,是在哪里“误入藕花深处”,是在哪里“人比黄花瘦”,又是在哪里“怎一个愁字了得”?

3.写作目的、对象不同,非连续文本中的材料各自承担的功能也不同。说说前两则材料和第三则材料在功能上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甲)(乙)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乙)晋献公之时,东郭民有祖朝者,上书献公曰:“草茅臣东郭民祖朝,愿请闻国家之计。”献公使使出告之曰:“肉食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祖朝对曰:“大王独不闻古之将曰桓司马者,朝其君,举而晏,御呼车,骖亦呼车。御肘其骖曰:‘子何越云为乎?何为藉呼车?’骖谓其御曰:‘当呼者呼,乃吾事也;子当御正子之辔衔耳。子今不正辔衔,使马卒然惊,妄轹道中行人。必逢大敌,下车拔剑,涉血履肝者,固吾事也。子宁能辟子之辔,下佐我乎?其祸亦及吾身,与有深忧,吾安得无呼车哉!’今大王曰:‘食肉者已虑之矣,藿食者尚何与焉?’设使食肉者一旦失计于庙堂之上,若臣等藿食者,宁得无肝胆涂地于中原之野与?其祸亦及臣之身。臣与有其忧深。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献公召而见之,三日,与语,无复忧者。乃立以为师。

(本文选自《说苑·善说》)

注:①草茅臣:在野不出仕的人。②藿食者:喻指草野之人。③举而晏:动身迟了。④御:驾驶车马的人。⑤骖:骖乘,陪乘的人,负责警卫。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骖乘在右。⑥肘:用肘触人示意。⑦子何越云为乎:你为什么越权做事呢? ⑧何为藉呼车:为什么也跟着呼叫备车呢?⑨辔衔:御马的缰绳和嚼子。⑩轹:车轮碾轧。涉血履肝:抛肝胆浴血奋战。辟:躲开,这里指扔掉。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服衣冠                    朝其君

B. 徐公不若君之也            吾妻之我者

C. 能谤于市朝                忧谗畏

D. 宫妇左右莫不王            不宜偏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1)王之蔽甚矣             

(2)臣安得无与国家之计乎?

3.“使”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如图。结合图示以及上下文,“使使”的意思是________

4.美国汉学家柯润璞撰文指出,可以用“游说”来概括《战国策》的特点,同为刘向编纂的《说苑·善说》也具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两则材料对此进行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校园诗词大会”设计了“文字线索题”环节。在比赛的筹备过程中,命制试题的同学颇费心思。下面这道文字线索题设定的答案是“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该题已有三条线索,请你编写最后一条线索,能让答题者锁定答案。

A.该诗人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尤长五言。

B.世人将他与李白、杜甫并称为“天才、地才、人才”。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C.此诗是诗人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途中所作。

D.       

2.该诗善用比喻,请从文中选择符合这一特点的诗句,说说你的阅读体验。

3.《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徐增和王国维誉为“独绝千古”“千古壮观”。下面是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译文,请你说说许译是否传达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的特色。

许渊冲译:In boundless(无边无际的)desert lonely smokes rise straight;

over endless river the sun sinks(下沉,沉没)round.

 

查看答案

班级开展以“人类群星闪耀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各组同学除进行专题研究外,还根据收集整理的材料设计了一些学习任务。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1.第一组同学向大家推介“享誉海内外的大师”。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三则材料,请你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18年早春刚至,一位国学巨匠悄然陨落。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他是“心目中的大师”,金庸说“有了他,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法国汉学家保罗•戴密微说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最伟大的汉学家。他就是一代通儒——饶宗颐。

饶宗颐于2月6日凌晨去世,享年101岁。他出身书香世家,自学而成一代宗师,先后与钱锺书、季羡林并称为“南饶北钱”和“南饶北季”。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通中西之学,甲骨敦煌,楚汉简帛,梵文巴利,希腊楔形,   ①   (样样精通 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

饶宗颐以一人之力,为世人勾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轮廓,并将其完美地展示给世界,然而他却一生低调谦和。儒家所说的君子,庶几近之吧?

作为不世出的文化奇迹,饶宗颐是不可复制的。泰山其颓,哲人其萎。饶先生千古!

(材料二)

瑞典人高本汉(1889-1978),1910年来华后曾考察记录了几十种汉语方言,他的《中国音韵学研究》对中国古汉语学界特别是音韵学影响极大。此外,高本汉在古籍辨伪方面也卓有成就,他对《尚书》《诗经》《左传》《礼记》《道德经》作了大量的注释和考证,同时根据严格校订过的中文本译成了英文。其学识的渊博与坚实,在学术圈   ②   (妇孺皆知 有口皆碑)。据赵元任回忆,他第一次见高本汉的时候,高本汉用纯熟的山西腔的汉语跟他打招呼:“我姓高,名字叫本汉,因为我本来是汉人!”高本汉晚年曾对朋友表示,“我想我现在已经掌握了中国古代典籍”,其自负也由此可见一斑。

(材料三)

荷兰人高罗佩(1910-1967),1934年以一篇关于“米芾论砚”的论文获得东方研究硕士学位,第二年则以关于“远东一带流传的马头神”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他热爱中国文化,不仅能        ,还能                亦甚佳,甚至        也达到了颇深的造诣,俨然有传统士大夫的遗风。开口即“在我们汉朝的时候”,下笔则每称“吾华”如何如何,堪称最中国化的汉学家。他的妻子是清代名臣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据她回忆说,从他们认识起就常常听他吟诵诗词,练字不辍,而且他非常喜欢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高罗佩的代表作为《中国古代房内考》《琴道》《中国绘画鉴赏》,并著有小说《大唐狄公案》。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校订(xiào dīnɡ) “贯”的第三笔是:

B. 校订(xiào dìnɡ) “贯”的第三笔是:

C. 校订(jiào dīnɡ)  “贯”的第三笔是:

D. 校订(jiào dìnɡ)  “贯”的第三笔是:

2.第三组同学研究“大师与书法”。下面是他们选取的作品及说明。根据说明,依照书法作品的顺序判断书家正确的一项是

说明:民国时期有很多“国学大师”,他们普遍对中国学术研究深广,有的书法造诣也很高。如王国维小楷取法钟繇、二王及颜鲁公,重视结构,章法疏密得当,笔力遒劲。章太炎尤擅篆书,笔笔有本源,朴茂古雅。梁启超书法从学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及汉代隶书,在隶书创作方面有极高成就。黄侃的行书笔墨瘦劲清逸,结字严谨,正而不拘。

A. 章太炎 梁启超 黄侃 王国维    B. 章太炎 梁启超 王国维 黄侃

C. 梁启超 章太炎 黄侃 王国维    D. 梁启超 章太炎 王国维 黄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而梦想却难以实现,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令人欣慰的是,我听见时间长廊另一端有个声音在说:“也许梦想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它在你心里;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马丁·路德·金自传》

要求:①自拟题目,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