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特殊考察 徐嘉青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

特殊考察

徐嘉青刘林是一所乡村小学的负责人,这里位置偏僻,经济状况很是糟糕,学校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到处都破破烂烂的。至于说体育设施,几乎是一无所有,只有两个快要散架的篮球架,上体育课时, 孩子们只能在校园的空地上跑着玩。

这天,刘林在网上看到一条消息,有人给农村学校捐赠体育器材,有需要的可以报名。刘林虽然 觉得报了名也没多大机会入选,但还是按照要求填写了学校的现状和自己的联系方式。

过了一个来月,刘林几乎都要忘记这件事了,这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报家门是负责捐赠 体育器材项目的工作人员,说看到了他的报名信息,觉得符合捐赠条件,打算进行实地考察后再做定 夺,这才给他打了电话。

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

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转过天是个休息日,刘林正在家里干点杂活,电话响了起来,还是那位工作人员,说他们再过十几分钟就要到学校门口了,让刘林尽快赶到学校去。

撂下电话,刘林连手都没顾得上洗,就匆匆忙忙往学校赶去。 刘林刚打开校门,一辆车"吱呀"一声停在了校门口,刘林赶紧迎了上去。一番介绍后,他把车上的一行人让到了校园里。其中有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详细地问了学校的情况,刘林都一一作了回 答。最后他们又在校园里转了一圈,这才打算告辞。

坐上车后,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子摇下车窗,问:"刘校长,如果咱学校成了受捐对象,你能不能保证用好这批捐赠器材?"

刘林一脸严肃地说:"能,绝对能。"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说:"好的,最终结果我们会再与你联系的。"

一转眼又是几天过去了,刘林接到电话,学校成为了受捐对象。几天后,工作人员就把一批篮球送到了学校,还专门举行了一场捐赠仪式。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

这天,刘林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是那位负责捐赠器材的中年男子。对方说,他们采购的这批篮球存在质量问题,现在要全部收回,由生产厂家调换合格产品,请刘林把篮球整理好,明天他会来把篮球拉走的。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篮球,叹了口气说:"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我怎么食言了?" 中年男子说:"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 刘林说:"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 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

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悦地说:"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 捐对象吗?"

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籃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 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这节上体育。"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

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刘校长,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 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 年3 月)

1.文中第四节,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刘林为什么激动极了?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本文分析

3.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请具体分析

4.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加粗句中三句“笑”的不同含义

(1)对方笑了,说了声“那行”就挂了电话

(2)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3)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5.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1.学校的条件差,缺乏体育设施,虽报名接受捐赠体育器材,但觉得没多大机会快忘记时接到捐赠方的电话,并得知对方近几天就要来 学校考察。 2.(1)诚信。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2)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 “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 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可以看出。(3)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 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有了这些东西,也能 领着孩子们上堂像模像样的体育课了。”可以看出。(4)聪明,有创意。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1)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在几乎忘记时,却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2)捐赠的仪式很隆重,但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3)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4)因要被取消受捐资格而紧张的刘林,听到原因后却变得心平气和。 4.(1)本处笑是不置可否之笑,是逗笑, 工作人员被刘林的回答逗乐了。(2)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3)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5.“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二是本次考察是捐 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思考示例: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多点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 疑别人。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 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 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故事情节,根据题干确定段落提炼作答。根据前文的叙述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条件极差,缺乏体育设施,虽报名接受捐赠体育器材,但觉得没多大机会。快忘记时突然接到捐赠方的电话,并得知对方近几天就要来学校考察,所以刘林激动极了。 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从“讲诚信、有责任心、爱孩子、聪明”等角度具体作答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家风

①“家风”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晋文学家夏侯湛,将《诗经》中有目无文的六篇“笙诗”,补缀以成《周诗》,并给潘岳看。潘岳认为:这些诗篇不仅温文尔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为与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写作了《家风诗》,自述家族风尚:“绾发绾发,发亦鬓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靡专靡有,受之父母。鸣鹤匪和,析薪弗荷。隐忧孔疚,‘我’堂靡构。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在该诗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过 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②两晋以后,这个词语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广。从它发轫之初,就往往和门风互用。如“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而言色恂恂,出于诚至,恭德慎行,为世师范,汉之万石家风、陈纪门法所不过也,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积善之庆欤”(《魏书》卷五十八),“少而清虚寡欲,好学有家风”(《北齐书》卷四十二)等等。

③历史文献中提及家风一词,往往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例如,“齐有人焉,于斯为盛。其余文雅儒素,各禀家风。箕裘不坠,亦云美矣”(《南史》卷二十二)。这里的“禀”字,就生动地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至于比比皆是的“不坠家风”“世守家风”“克绍家风”“世其家风”以及“家风克嗣”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

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风;陆机之辞赋,先陈世德”,把家风世德作 为最优先的题材。当时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⑤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表现的也是一个家庭的气质和风习,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并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义。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

⑥正因为如此,对家风、门风或称誉或贬损,也就并存于历史文献中。如《魏书》卷三十八说: “刁氏世有荣禄,而门风不甚修洁,为时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将卒后,家风衰损,子孙多非法,帷薄混秽,为论者所鄙。”可见,即便是在传统社会,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家风,也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

⑦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的延续过程中,形成的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这样一种看不见的精神风貌,摸不着的风尚习气,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特定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家庭成员的一举手、一投足,无不体现出这样一种习性,这就是家风。可以将家风理解为家庭的风气,将它看作是一 个家庭的传统,是一个家庭的文化。

⑧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规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而家风则是经由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减)

链接一:习近平谈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家”,是家庭的“家”,也是国家的“家”。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2015 年 2 月 17 日,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春节团拜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中华儿女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2016年12 12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他谈到,“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

2017年3月5日 ,习近平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询问上海奉贤区“奉贤”之含义,肯定家风、村风与民风建设。习近平对好家风的重视,始终如一。

(摘自中国家风网,有删改)

链接二:《中华好家风》歌词

你也这样说    我也这样说    没有好家风    日子咋红火    我也这样说    你也这样说

治国如治家    治家如治国    你有一个家    我有一个家    不能治好家    怎能治好国

家风连国风    国风兴家风    温良恭俭让    是否还记得    是否还记得   

你也对我说    我也对你说    国风不清明    哪有万民乐    我也对你说    你也对我说

家和福星照    国泰鸿运多    爱国如爱家    爱家如爱国    人讲精气神    国讲正清和

家风连国风    国风兴家风    仁义礼智信    千年传美德    千年传美德   

(摘自酷我音乐网,有删减)

1.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家风诗中作者通过歌颂祖德称美自己的家族传统以自我勉励。

B. 魏书卷中对家风的描述告诉我们或称誉或贬损的家风并存于历史文献中。

C. 家风有自己独特的风习和风貌以一种隐性的形态存在于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之中。

D. 渐渍家风”生动形象的诠释了家风对家族子弟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过程。

2.下列对材料中“家风”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家风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普文学家潘岳的作品周诗

B. 两晋以后家风一词渐次流行尤其是在南北朝更是使用甚广

C. 南史卷中提到家风蕴藏有对传统的继承意义传达了下对上后对前的承继接受。

D. 北周庾信把家风世德作为最优先的题材致使当时的大家族家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

3.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风只有耕读忠厚清廉这样一些美好的品质才被视为传家久继世长的。

B.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反映出一个家庭有别于其他家庭的不同之处。

C. 家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教化的资源是通过耳濡目染等多种方式能获得的精神气质。

D. 家风不同于家规家规是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测家风是长期教化后的结果

4.结合三则材料,请谈谈为什么要重视家风建设

5.你认为的好家风是什么,请写出两条。对于如何形成好家风,你有什么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左迁”弊事”是什么意思?请任选一个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结合颈联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 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下列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其境过清       扶苏数谏故

B. 如鸣佩,心之     醉能同其

C. 潭中鱼百许头     以一战战

D. 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

2.把“寂寥无人,凄神透骨悄怆幽邃”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段作者在移动交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B. 第二段写游鱼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从侧面写出鱼儿的轻灵敏捷。

C.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石潭溪水的曲折蜿蜒及小溪岸势的交错复杂。

D. 作者在写小石潭的景物时自如地融进自己的感情情随景迁形成一种凄清的艺术境界

 

查看答案

解释下面文言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   (《伤仲永》 )

(2)至若春和     ______   (《岳阳楼记》

(3)困于心于虑   ______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4)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   ______   (《出师表》 )

(5)小信未         ______        (《曹刿论战》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两项是______

A.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乡思泪。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C.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D.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E.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F.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六题只选四题作答)

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③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_____,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⑤饭疏食饮水,___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⑥故曰,________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3)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古代文人墨客常借“草”这一意象来描绘春景。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绘了清新朦胧的早春之景;崔颢在《黄鹤楼》中用①“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清丽开阔的汉江春景;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用②“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清秀幽雅的暮春之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