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以“风景”为话题写作。 (2)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在这...

任选其一,进行写作。

(1)以“风景”为话题写作。

(2)恰似一场春夜喜雨,在这个当春乃发生的时节,外卖小哥雷海为诗情画意闯江湖,央视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圈粉无数,让一向高冷的古诗词在这个春季又“火”了一把。其实仔细品读,很多诗句中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

请以“这句诗中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⑵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⑶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⑷不少于600字。

 

参考例文 风景在路上 日出日落时太阳的风景,花开花谢是花朵的风景,云起云涌是云彩的风景,山长水阔时山水的风景,静阅万卷诗书是书的风景,洞察世间百态是世界的风景。风景是大自然的恩赐,风景是生活的馈赠。 工作顺利,那是事业起步者的风景;成绩优越,那是学业初成者的风景;安度晚年,那是年过花甲者的风景。在人生道路上,有一道道的风景线,却也有挫折万千,越过坎坷时,你才会发现风景在路上,才会发现这些美丽的风景线背后也有一道道荆棘。路是有两条的,平坦或崎岖。这两条路上都有风景,只是平坦路上的风景平淡而常见,它无法使你惊叹,崎岖路上的风景刺激而新奇,它会使你禁不住赞叹!路也是自己选的,只是眼睛应该看远方。一路上的风景正是这样,人走的路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有人想走平淡无奇的路,只是会有平淡无味的一生,有人会走崎岖险阻的路,而他的人生是刺激惊险有味的. 五彩缤纷,那是花朵的风景,枝繁叶茂,那是大树的风景,清澈见底,那是小溪的风景。风景固然不会是一样的,而原因是发现风景的眼睛,当然风景,人人都可以看到的,而不一样的就是风景的美,是否人人可见。有些人看不到的正是自己的风景,自己的美。 正如悲观的人永远不会发现自己的潜力,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别人生命中的一道小风景,几十万或几十亿分之一的风景,就像一个乐观的人,每天都面带微笑,走在路上那我看见他的人都会在他的影响下,拥有一份好心情好就是人们更会留意他,感谢他固然还是那道小风景,却在这时成了别人的风景,中美的一道儿悲观的人,他得人的,除了悲观,还是悲观,它会使人讨厌成为那道丑陋的风景。所以我们的人生有风景一路相随,我们也应该争取作别人生命路上那道渺小,却美丽,使人振作,让人留意的小风景。 小女孩捡起地上的垃圾,这是文明的风景;路人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就是爱幼.的风景;几个人帮拿大爷退卡住的车子,这是互助的风景;有了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发现许多美的风景,我们会像创造这些风景的人学习,感激他们为自己留下一道美的风景也为别人创造一份美的风景、一份好的心情。 慢慢走,用心赏,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解析】以题目一为例,本题是一道话题作文,首先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确立好主题。尽量“化大为小”,缩小范围,同时要“以小见大”,深化主题。然后要依据主题,确立文体,还要注意独辟蹊径,表现个性,选择不同的角度,把文章写出新意。以“风景”为话题,在写作时可供考生选择的角度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原义的“风景”,也就是通过写自然界中的风景来写自己发现到的独特美感;二是比喻义或者引申义的“风景”,通过写生活中的一个细节,来发现不一样的“动人”的感觉。本文适合写记叙文,或者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不适合写议论文。整篇文章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可以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在文章最后可以写一段议论抒情文字,写出所感所悟,升华一下文章的主旨。 因为题目的关键是“风景动人”,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也要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心理描写也不能少,其他的细节描写方式作为补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小作文

古人为文作诗,总喜欢赋予花木以某些象征意义。如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画质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李白的“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有人质疑这种在诗文中常见的现象,他们认为,花儿本身并无高贵卑微之别、孤傲谦逊之分,一切都是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对这样的质疑,你有何看法?请写下来。

要求:(1)观点明确;(2)至少用到一种论证方法;(3)逻辑性强,条理清晰;(4)不少于150字。

 

查看答案

阅读文章《海中救援》,完成后面小题。

①几年前,在荷兰一个渔村里,一个年轻男孩教会全世界懂得无私奉献的报偿。

②由于整个村庄都靠渔业维生,自愿紧急救援队成为重要的组织。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海上的暴风吹翻了一条渔船,在紧要关头,船员们发出S•O•S的信号。救援队的船长听到了警讯,村民们也都聚集在小镇广场上望着海港。当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时,村民们也毫不懈怠地在海边举起灯笼,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③过了一个小时,当救援船穿过迷雾出现时,欢欣鼓舞的村民们跑上前去迎接。当他们精疲力尽地抵达沙滩后,自愿救援队的队长说,救援船无法载走所有的人,留下了一个,要是再多装一个,救援船就会翻覆,所有的人都活不了。

④忙乱中,队长要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去搭救最后留下的那个人。16岁的汉斯也应声而出。他的母亲抓着他的手臂说:“求求你不要去,你的父亲10年前在船难中丧生,你的哥哥保罗3个礼拜前就出海了,现在音讯全无。汉斯,你是我唯一的依靠呀!”

⑤汉斯回答:“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这是我的责任。当有人要求救援,我们就得轮流扮演我们的角色。”汉斯吻了他的母亲,加入队伍,消失在黑暗中。

⑥又过了一个小时,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最后,救援船驶过迷雾,汉斯正站在船头。队长把手围成筒状,向汉斯叫道:“你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汉斯高兴地大声回答:“有!我们找到他了。告诉我妈,他是我哥保罗!”

1.第②段中“救援的划艇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2.第⑤段中“汉斯吻了他的母亲”中的“吻”一词表现了:

(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为什么“对汉斯的母亲来说,比永久还久”?

4.对汉斯的行为谈谈你的见解。

 

查看答案

阅读文言文《薛奎传》,完成后面小题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①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选自《宋史》)

【注】①涴(音“握”):沾污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隰州军事推官

B. 盗杀/寺奴取财去

C. 后/果得杀人者

D. 会/久雨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

3.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薛奎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苏州园林》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绝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1.选文中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2.选文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去掉加点词“往往”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选文第④段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一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是为了说明苏州园林的什么特点?

4.历来介绍苏州园林的文章,或从建筑学角度写,或从园林历史角度写,或从导游角度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叶圣陶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趋百里外________

(2)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敢稍逾约”这是作者幼年守信的表现,也是他能遍观群书的原因。

B. 作者意在告诉马生,学习条件越艰苦,成就便会越大。

C. 选文将富家子弟的奢华和作者的贫寒加以对比,表现了作者求学意志的坚定。

D. 本文从得书之艰、叩问之难、奔走之劳、生活之苦四个方面讲述了作者求学的艰难。

4.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