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

宋朝的雨

陈富强

   (1)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2)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3)我建议你去苏堤。

    (4)雨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5)呈现在你眼前的是l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地漫泅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6)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7)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l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8)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l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调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且预言:“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到: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住,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9)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而挖葑泥筑堤是他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

    (10)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

    (11)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

    (12)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13)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14)你撑开一把丝绸做的雨伞,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

1.文章以“宋朝的雨”为题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说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

3.请简要赏析第(5)段画线的句子。

4.在表达上使用了第二人称“你”。你认为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5.苏堤的南端有一座苏东坡纪念馆,人们在参观中不仅能读到苏轼的经典诗词,还能了解到他在当太守时的功绩。假如你就是一名参观者,你会在纪念馆的留言薄上写下怎样的感言?

 

1.雨是全文的线索,文章以“雨”贯穿全文,首尾妙连,穿越时空,点出了苏轼、苏堤的年代,有厚重的历史感雨是西湖美景的极致写照,蒙蒙细雨,衬出西湖独特的韵致,同时也渲染了一种迷离空濛、诗情画意的气氛,为“邂逅苏轼”的想象提供背景。苏轼用心血和智慧构筑了了苏堤,造福于民,他的智慧、生命、人格和胸襟犹如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后人。承载着作者对苏东坡深深地敬意 2.挖葑泥解决了西湖的淤塞的问题;而用葑泥筑长堤则又解决了西湖上往来不便的问题;长堤上的六桥九亭、杂植的芙蓉和杨柳,为西湖增添了一道美景。 3.运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摹出苏堤春晓柳烟含翠、烟水淼淼、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致;引出了下文苏轼吟咏西湖的千古绝唱。(大意对即可) 4.用第二人称“你”,仿佛作者与读者在面对面的交流,拉近了读者与作者、读者与苏轼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在苏堤邂逅苏轼;使叙述和抒情更加亲切自然,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5.感言来自苏轼:或联系现实、联系自我,表达最深的感触。 【解析】 1.记叙文题目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全面分析。“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宋”点明时代,突出了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苏轼的敬佩。 2.解答“理解和分析”此类题的方法步骤是: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从“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除而行者便矣”“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句子赏析。考查点包括词语的妙用、修辞手法的赏析、作者情感的把握。可以从修辞手法和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词语的妙用注意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动词和拟人化的词语,语境来赏析词语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即可。“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运用了比喻,“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苏堤的勃勃生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乐(樂)从何来

陈炜湛

乐,是个多音多义字。音乐、乐府、乐章、奏乐等的“乐”读“yuè”,皆与悦耳的声音有关;而快乐、乐土、乐观之类的“乐”要读“lè”,主要是指人的一种愉快的心理状态。乐又是姓,读“yuè”。此外,乐还可读“yào”,表示喜欢、喜爱之意,如“乐山乐水”,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为什么“乐”,既是“yuè”,又是“lè”,还可读“yào”呢?这就得追溯到“乐”字的本来面目和造字的初衷了。

现在的“乐”是简化字,它的繁体是“樂”,下面从木,上面从幺幺中间加一个“白”。小篆作:。《说文》的解释是这样的:“五声八音总名。像鼓鼙木,虡①也。”从意义上说,“乐”的本来意义是各种乐器和乐音的总名——可以发音用以演奏的工具(乐器),和按旋律、合节奏而发出的音调(乐音)。从字形上说,“樂”是个会意字。

甲骨文的乐字中间并没有“白”,而仅作丝附木上之形:。一般认为,这是琴瑟之像。

从甲骨文可知,乐字所从的“白”并非其必不可少部分,而是后来加上的。那么,“乐”中的“白”又起什么作用,指何事物?据郭沫若等学者的意见,(白)本是拇指的象形,置于中,代表以拇指拨弄琴瑟之弦也,所以又引申为奏乐意。

作为姓氏的乐,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自不待言。在起初,乐器或乐曲的制作者或亦称“乐”,后来乐成为掌握乐政的一种官名,久而久之,官名就成为姓氏名,这与史、祝、巫等姓相似。

乐虽有五声八音,未必每一“声”每一“音”都能使人精神振奋,欢欣鼓舞,乐不可支,也有可能使人愤怒,或悲哀,或愁苦,甚至昏昏欲睡。但无论如何,只要是乐——合乎节奏的音乐,总能拨动一些听者的心弦,调动其情感,使之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音乐给人带来欢乐,人们生活中的乐趣,有一部分来自乐。我国古代一些钟的铭文表明,古人铸作乐器之目的,就在于使父兄宾客或先祖快乐。《诗经·关雎》说:“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乐能使人快乐,乐字也特别受人欢迎喜爱。除用作姓氏外,乐还常用作人的名字、别号、斋名室名,如乐天、乐仁,以及乐稼轩、乐贤堂、乐琴书处等等,便是一些文人学士用过的别号和书斋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所乐的内容或嗜好。“乐”又是帝王年号用字之一,如永乐,“乐”还是常见的地名用字,大多数读“lè”,如江西的乐平,四川的乐山等等;个别的读“yuè”,如浙江的乐清县。

世间万物总是相对的,“乐”也不例外。有乐音,也就有噪音;有欢乐,也就有悲哀和忧伤。“乐”的反面是悲、忧。“乐极生悲”是众所周知的成语,也是生活中的客观规律之一,违背不得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一千古名句,更是历代先进人物的崇高思想品德,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节选自《汉字的故事——古文字趣谈》)

【注释】①虡(jù):古时悬钟鼓木架的两侧立柱。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乐”字?

2.文中引用《说文》中“乐”的解释和《诗经·关雎》中的句子有什么用意?

 

查看答案

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①,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②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③,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④,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成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祜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有删减)

[注释]①掌书记:节度使的属官,掌管文书笺奏,亦可参议军务。②青兕(sì):传说为太上老君的坐骑。兕:雌性的犀牛。③缘:因为。归朝:归顺南宋朝廷。④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与之游。

②不期事变,何复命?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3.概括选段中辛弃疾的事迹。

 

查看答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下列选项中的加点词与“不知其善也”中“善”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    B. 人恒

C. 攘除奸凶    D. 之者谁

2.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教学相长”的道理。

 

查看答案

阅读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②【唐】

月亮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许浑:字用晦,润州丹阳人,太和六年进士,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

1.这首诗的颈联写了那些景物?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两句诗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1)初中三年,你一定读了很多名著。下面是《水浒》《西游记》中三个精彩的打虎场面,请分别指出打虎英雄的名字。

A.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十七拳,那老虎的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了鲜血。 ________

B.拽开步,迎着猛虎,道声:“业畜!哪里去!”那只虎蹲着身,伏在尘埃,动也不敢动,却被他照头一棒,就打得脑浆迸万点桃红,牙齿喷几珠玉块。 _______

C.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老虎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戳,正中那母老虎粪门。……那老虎朝他一扑,他不慌不忙,趁着那老虎的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老虎颔下。 _______

(2)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他使我坐在堂中间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的读下去……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以上情节出自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是因为___________

(3)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纸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烂铁也是这个价钱,一普特骨头得十戈比或八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

上述材料中的“我”是_________(人名)。在苦难中,“我”逐渐成长为一个怎样的人(由选段扩及整部作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