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荷花背后的人 赵淑萍 ①日湖的荷花开了,那位老人,又在网上贴...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荷花背后的人

赵淑萍

日湖的荷花开了,那位老人,又在网上贴出了新荷的图片。看着那盈盈欲滴的荷花,我感到,有一阵清香,有一股微风,正从远方传来。

②那位老人,他一定还很硬朗。平时,很少看到他在网上发帖,可荷花开的时候,他就成了主角,每天都有图片。几位专业的摄影网友也说:“他的荷,是越拍越好了。”

③几年前,这个网站上出现了一个帖子“日湖荷情通报”。真逗!好奇之下点击进入,却是三幅图片。第一幅,是日湖的一角,一片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个红色的花苞,有点儿羞涩,有点儿俏皮。另两幅是盛开的荷花,一红一白,在亭亭如盖的绿叶间,秀而不媚,风姿绰约。第二天打开网站,那“日湖荷情通报”又更新了。又有一支新荷,迎着朝霞,冉冉绽放。他是在做持续的追踪报道呀。把花事当作要闻来对待,他够痴情的了

④真得感谢这位老人,虽然没有到过日湖,我却欣赏了一季的荷花。

⑤童年时候,我曾对水中的荷浮想联翩。记得,学校东边有一片广阔的荷塘,塘很浅,是人工挖掘的。好几次看到塘的主人赤脚下去,在花叶间走动。清晨,我经过荷塘,荷叶上滚动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一阵清香扑面而来,这一整天就变得清凉美好。黄昏时候,朵朵荷花在晚霞中如娴静的少女,清风吹过,少女绿色的裙裾飘飘。蜻蜓在荷塘边欢快地旋舞。一个黄昏,四下无人,我终于耐不住,拎着鞋子下了塘,直奔那朵距离最近的荷花。脚陷在深深的淤泥里,高一脚低一脚,惊动荷叶下隐藏的许多小生灵,虫在叫,蛙在跳,还有一只不知名的鸟,“飕”一声如箭离弦,又隐入另一片花和叶。我的心突突直跳,慌慌张张摘下一朵荷逃回岸边。这时,暮色压下来了,我带着满身的污泥和一支洁白的荷花回家。荷花瓣洁白如玉,无一点儿瑕疵。娇黄的花蕊,似乎深藏着什么秘密,灯和花交相辉映,夜的呼吸都带了馨香。

⑥后来,再没有如此“劣行”,但对荷花的仰慕与日俱增。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看花、赏月、踏青成为一种奢望。不是因为时间,而是因为心境。此等雅致的事,是需要一颗宁静的心,一种放松的状态的。否则,不是辜负、辱没了良辰美景吗?

⑦我总是在想象那位老人。荷花将开的日子,他是不是每个清晨都到日湖边殷勤探看?或者在正午不顾炎热,在湖边徘徊?抑或在夜晚,和花默默相对?多少次,他在荷塘边蹲着,

举着相机,仰视着荷花,或者,有时他会划一艘小船,到荷花深处?我甚至想,他一定听见过花开的声音。

⑧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是不是可以像他一样?

⑨后来,他年年如此。有一年,是荷花开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贴出新图,我就不安,是不是他生病了?是不是他去旅游了?过了几天他传了荷花的图片,这次不仅是拍荷花,而且还配上了诗,是诗影连壁啊。我们所感受的唯美的一瞬间,于他,花费了多少个日夜。

⑩周日的一个下午,好友约我去茶室聊天。她说她父亲酷爱荷花。每一年,父亲都要拍下几千张荷花的图片,把一部分传到网上去。后来,父亲生病了,荷花开的时候,让她把剩余的图片传到网上去,病中还写下好几首诗。现在,父亲不在了,她接照父亲生前的遗愿,仍然用父亲的网名登陆上传荷花图片。想到总有一天,图片会用完,于是,她准备学摄影,拍荷花。

原来,生命可以用这种方式延续。

日湖的荷花又开了,这一次,我亲自来到日湖边,看到好多人围在荷塘边,正举着相机

(选自《宁波晚报》)

1.从全文看,第三段划线句子中,那位老人的“痴情”有哪些具体表现?

2.通读全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那位老人”有哪些美好品质?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⑤段内容,并说说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4.第⑩段的内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得益于作者在前文巧妙运用了多处“伏笔”。请根据示例,写出第⑩段中与伏笔相照应的内容。

示例:“那位者人,他一定还很硬明”是一处伏笔,与“是不是他生病了”“父亲生病了”相照应,暗示我对于老人身体情况的猜测有误,推动下文老人生病、去世依然让女儿帮他上传照片的情节发展。

(1)“日湖的荷花开了。那位老人,又在网上贴出了新荷的图片”与“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2)“过了几天,他传了荷花的图片,这次不仅是拍荷花,而且还配上了诗,是诗影连壁啊”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照应。

5.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段划线句的理解。

 

1.每年荷花开的时候,那位老人都要拍摄上千张荷花照片上传到网上与大家分享;生病时,让女儿继续上传自己拍摄的荷花照片并且自己配上好几首诗。 2.热爱美、热爱生活;有恒心;有爱心、乐于分享。 3.童年的一个黄昏,“我”在学校东边的荷塘偷折荷花的经历;运用了插叙的手法,表明“我”爱荷由来已久;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4.(1)“每一年,父亲都要拍下几千张荷花的图片,把一部分传到网上去。”(2)“荷花开的时候,让她把剩余的图片传到网上去,病中还写下好几首诗。” 5.老人的行为感染了人们,唤醒了人们的爱美之心;启示人们应该拥有一颗宁静的心,用一种放松的状态,欣赏自然的美,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要辜负了生活中的“良辰美景”;要学会传递美好。 【解析】 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老人“痴情”于荷花,每一年,她父亲要拍下几千张荷花的图片,把一部分传到网上去,年年如此,他生病了,或不在了,每年荷花开的时候,让她把剩余的荷花图片传到网上去。 2.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既要做到全面,又要突出重点。老人钟情于荷花的美,把一张张荷花图传到网上与人分享,有一颗爱美的向善的心。 3.文段内容概括题。抓住人物的活动,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第⑤叙述的童年时候,“我”在学校东边的荷塘偷折荷花的经历。插叙,写出“我”爱荷由来已久;表达对老人的感激之情。 4.考查对照应写法的理解。“又在网上贴出了新荷的图片”中“又”不是第一次,照应“每一年,父亲都要拍下几千张荷花的图片,把一部分传到网上去”;“这次不仅是拍荷花,而且还配上了诗”中的“荷花、诗”照应“荷花开的时候,让她把剩余的图片传到网上去,病中还写下好几首诗”。 5.考查对结尾句的理解。老人一生热爱荷花,他热爱美、热爱生活,“我”和好多人围在荷塘边赏花,感染了人们,唤醒了人们的爱美之心;带给人启发欣赏自然的美,享受生活的美好,不要辜负了生活中的美景,还要学会与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剑所从来

肖岩

要了解剑这种兵器,就要先从它的名字说起。汉代《释名》记截:“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就是说,“剑”就是“检”,是在非常状况下使用的一种兵器。什么是“非常状况”呢?这主要是针对车战而言的。我国商周时期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是以一乘战车和其附属的徒步的士兵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两军对阵时,首先用远射的弓失,待到战车交错格斗时所用的兵器就是长柄的戈戟矛钺(yuè)了,这就是战斗的一般状况。在激烈的战斗中,双方战士难免发生扭打在一起的时候,需要贴身肉搏,这个时候,剑这种兵器就派上用场了。

还有一种“非常状况”叫作“致师”。商周时胡,两军对垒以后,要先派出一队最勇武的军士去冲击敌阵,以表示战斗的决心和意志,鼓舞士气。这样一种短兵相接的交战,剑的配备使用就是必然的。

从目前的出土文物来看,商周时期剑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都是短剑,也证明了其“防检非常”的用途。直到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仍然以短剑为主,其使用方式也主要是刺击。

在中原地区还主要依靠战车作战的时侯,东南部的吴越地区(大约是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地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况:这里水网纵横,并且还处于密林深深尚待开发的阶段,奔驰在北方平原上的巨大而沉重的战车,在那里几乎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所以战船和步兵成为了战斗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适于近战的锋利而轻便的短兵器,剑正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这种兵器在吴越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当时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过中原诸国,春秋时期的吴越简直就是“宝剑之乡”,这里出产的质精物美的青铜剑,极受中原各国的重视,留下了许多传奇人物和故事。

后来,越国灭掉了吴国,然后自己又被楚国吞掉,吴越精湛的铸剑技术,也就为楚国所掌握,这使得本来已有相当水平的楚国铸剑工艺,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于是,楚国成了铸剑工艺最杰出的地区。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车战的衰落和步兵的兴起,剑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它成为当时步兵的标准装备之一。这样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对剑的长度、锋利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想想看,两军对战,一方手执一米多长的长剑,另一方则是两尺左右的短剑,孰胜孰败不是一目了然吗?我国在春秋时就有了铁器,但直到秦朝,青铜仍旧是兵器的主要材质。青铜质地较脆易折,如何増加其柔韧,铸造出锋利耐用的长剑,一直是一种极其高难的工艺技术。因此,剑的长短优劣就成为了代表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象征。

正因为剑是如此重要,所以它的内涵也越来越广博。它的佩带有了严格的规定,使用有多种多样的技法,冶炼锻造有多种多样的工艺,还有了丰富的理论知识……

后来,______是随着骑兵战斗的日渐重要,武器的劈砍功能逐渐被重视起来,于是,汉代以后,刀渐渐取代了剑,成为了战场上骑兵的主要兵器。虽然失去了战场上的地位,但由于其精湛的工艺、华美的造型以及高贵优雅的内涵,剑在古人尤其是古代文人的生活中却越来越重要了,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优美的诗文,也成为了近现代武侠小说中最主要的意象。

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期

(1)____________

战国

汉代以后

剑的发展

以短剑为主,适用于特殊情况,在吴越、楚国有很大发展。

(2)___

(3)___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剑”最初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非常状况”下使用的一种短兵器。

3.阅读第四段,为什么在吴越地区得到很大发展?

4.将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填在句后括号内。

(1)商周时期剑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都是短剑。________

(2)青铜质地较脆易折,如何増加其柔韧,铸造出锋利耐用的长剑,一直是一种极其高难的工艺技术。因此,剑的长短优劣就成为了代表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象征。________

5.结合文意,“确实”“大约”两个词应该填入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的是____

 

查看答案

某中学开展“民歌进校园”活动,你所在的素材收集小组搜集到一些有关巢湖民歌的材料。针对材料中的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材料一:巢湖民歌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巢湖民歌保护传承工作逐步加强,坚持举办巢湖民歌青年歌手大奖赛;建立了民歌传承基地,让民歌走进中小学校园;将《一支秧歌一趟秧》、《八百里湖水情》等12首优美的巢湖民歌录制改编成广场舞曲推广。

材料二:“望风采柳”是巢湖民歌的传统创作形式。在水田里插秧时,会面对田野歌唱:“十里也,长冲也,好风光呀依也,麦苗青呀,啊咦呀子吆,稻花黄啊,啊咦呀子吆。”看到路上无所事事的闲人,他们会唱:“六月天,大忙天,哪有闲空站路边?不是黄秧占着手,拎着尾巴扔上天。

材料三:64岁的巢湖民歌传承人李家莲坦承她最近几年面临的困惑,现在新创的巢湖民歌中,传统的东西少了,都是为舞台服务的,失去了很多原先的韵味。在这位传唱了大半辈子巢湖民歌的老人心中,传统的民歌巢湖方言原汁原味,韵味十足,现在新创的民歌,采用普通话,在韵味上还是有些不足。

(1)阅读材料二,巢湖民歌“望风采柳”这种创作形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以上材料,围绕“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传承巢湖民歌?”这一问题,请你提几条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一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修改通顺。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不喜欢民歌的语言和情感,觉得不够时尚。请你用材料二中划线句的歌词为例,说服你的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后面小题

(1)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上面语段描绘的是古典名著《西游记》中_______(人物)的形象,因犯错被贬下界,在________(地名)为妖,后经观音点化,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_。小说主人公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_______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玉不zhuò,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学习阶段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xiǎo天下道理,  ①   学识,  ②  见识。人的潜力是无现的,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才能充分挖掘出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オ是第一资源。希望广大青年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玉不zhuò_____通xiǎo__________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3)根据句子意思和日常表达习惯,将“增长”“丰富”分别填入①②两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划线句使用了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人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③两岸连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____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⑤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_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__________________,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⑧李煜在《相见欢》中既写出秋的萧瑟,又道出自己的悲凉处境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杜牧的《泊秦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