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相信 高明昌 ①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相信

高明昌

①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    

②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得像根萝卜头,懂啥?她反过来正告我:要相信的,相信的。不相信,早晚要吃亏吃苦的。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钱可以买一块又大又好的猪肉,可以买几件像模像样的衣裳裤子,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还真叫值钱    

④晚上,吃罢夜饭,母亲刚想闩门,突然嘎吱一声,蹩进一个人影来。人影进门后立即转身将门闩牢,转脸。我看见了,这是一张布满无奈、苦痛、像是哭丧的脸。母亲劝坐,那人不坐。只听她说:阿姐啊,你不给帮,我是不想活了,我现在给你跪下来。母亲一把拎起那人的胳膊说,是不是那个事?那人点头。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掏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到那人手里。来人千恩万谢,双手拱起,一边退向门口。母亲卸下门闩,那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又快速,像一只黑色的兔子闪了出去。 

⑤这样的人,不可以借的呀。我对母亲说,这家人个个是懒汉,今后拿什么还我们?    

⑥母亲有点惊慌,但立刻镇定下来:人家会还的。大人的事,孩子别管!    

⑦半年、一年过去,又一年过去,应该还钱的人,再也没有踏进我家门槛。有一次她看见我,立马转身,兜个大圈子,宁愿走冤枉路,也要躲着。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就是说,这人心里还记着这件事,她是要面子的人,良心不坏的。我想,前年母亲相信别人会还钱,现在不还,还相信什么呢? 

⑧要相信的。母亲还是那句老话。 

⑨中秋节到了,母亲拿出囤了几年的赤豆,做了咸的甜的馅。捏面时,母亲一边捏,一边喊我的姊妹们,一起来学做汤圆,并且示范给她们看。一个小时过去,面盆、竹篾里滚满了白乎乎的汤圆。汤圆全都浮上了水面,涨大了,挤在一块,锅面像是铺了一张凹凸型的白纸,烟气缭绕。母亲盛了好几碗,一边盛一边喊,快来端去!    

⑩我们赶快抽筷子。母亲却拔挺喉咙,发出了命令:不是自己吃的,老规矩先送人家,送好了回转来吃。我们无法违逆,每人端了一碗,快步跨出门槛。不多时,大家回转来,个个侧着饭碗让母亲看。母亲假装不看,但笑了,脸上都是自豪的神情:好的,好的!  

每一个中秋都是这样送的,母亲习惯了,改不了了。母亲认为她送出去时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所以一碗汤圆实在不是一碗汤圆,而是母亲的相信,这相信坚如磐石,谁也摧毁不了。    

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经常讨论:母亲这样做是相信,但她相信的是什么?    

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至于别人相不相信是无关紧要的。比如还不还钱,汤圆喜不喜欢吃,都是可以不管的,因为管不着。 

母亲凭着她的相信,一辈子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安心而安详。 

今年4月,84岁的父亲离别了我们后,我和小妹搬回家陪母亲。到了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来了,像是被组织好的那样,有几个每晚必到,其他人则隔三差五地来,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在刮台风的夜晚。他们说的都是开心的事,比如什么菜什么时候撒种。一群人在灯下说着笑着,母亲总是很开心。 

母亲愿意把最好的给别人,就如对待自己亲生孩子一样,别人或许会觉得,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母亲不想知道别人的看法,母亲只是说她相信。 

母亲喜欢相信,一直到现在。我至今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的。

1.围绕母亲的“相信”,文章主要叙述了关于母亲“相信”的两件事情,请概括。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充分表明了_____________;结合下文来看还起到以下作用: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具体说明第段在文中的作用。

4.读完全文,你认为母亲的“相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①母亲相信找她借钱的懒汉家有难事,借钱给她,并相信她要面子,良心不坏,会还钱;②每个中秋,母亲都让孩子们先给人家送汤圆,并相信自己送出去心是诚的,人家接受也心是诚的。 2.在那个生活条件并不宽裕的年代,5元钱能买很多东西,很值钱;作用:①为后文晚上有人找母亲借钱,母亲毫不犹豫地借给了那人一张5元的钞票和几枚硬币这一事件做铺垫;②凸显了母亲慷慨善良,不计得失的品质,体现了母亲“相信”的伟大。 3.①通过写父亲去世后村里人自发到家中陪伴母亲,让母亲开心的事情,表明村里人被母亲的“相信”所感染,并回报母亲;②升华文章中心,与上文母亲相信他人,与人为善的事情形成照应,彰显了母亲善良、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形象,引出结尾“我”对母亲“相信”的接受认同。 4.母亲的“相信”,是一种信任他人、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母亲”为陈述的主体。分别概述出与“母亲”“相信”借钱者会还钱和送汤圆接受汤圆是心诚的两件事。 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一空,可从5元钱能买很多东西,很值钱的角度作答。二空,从结构上答:为后文母亲毫不犹豫地借给了那人一张5元的钞票和几枚硬币这一事件做铺垫。三空,从内容上答:凸显了母亲慷慨善良,不计得失的品质。一定要联系到人物的形象特点。 3.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中间,所以在结构上:引出结尾“我”对母亲“相信”的接受认同。内容上:表明村里人被母亲的“相信”所感染,并回报母亲;升华文章中心。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锔瓷技艺

①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

②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

③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④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⑤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

⑥“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 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直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

⑦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越了千年历程。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

1.从第②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

2.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简要概括为:

3.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钺,早丧母,父娶后妻,生子,由是失爱。家贫,母即喋喋罪过钺,父大怒逐之。钺数困,匍匐道中。比归,母又复杖之,屡濒于死。钺依依户外,俯首窃泪下,族人莫不怜也。

父卒,母与其子居。钺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后大饥,母不能自活。钺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从之。钺得食,先予母弟,而己有饥色。奉母终身怡然。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归氏孝子,予既列之家乘矣,身微贱而其行卓,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注】①归钺:人名。②依依:依恋的样子。③窃:偷偷地。④乘(shèn 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由失爱 / 以人多以书假余

B.归,母又复杖之 / 至陈,车六七白乘

C.而己有饥 / 风烟俱净,天山共

D.既列之家乘矣 / 尝求古仁人之心

(2)与例句中加点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身微贱其行卓

A.呼尔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B.鸣之不能通其意

C.广起,夺杀尉                    D.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众寡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4)对选文加横线句子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情感。

(5)归钺的哪些孝行让人感动?请根据选文第二段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散曲,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 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C. “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D. 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君不见,雪海边,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渡黄河冰塞川,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4)唐朝诗人王维有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千古传诵,人们常用来自勉或勉励他人,遇到逆境、绝境时,把得失放下,也许会有新的局面产生。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的意思与之相似。

(5)不知不觉,春已来到。当一夜醒来,看到窗外春雨蒙蒙,你随口吟诵起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将下列句子依次填入语段中的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 。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 ①②⑤④③    B. ③⑤④①②    C. ④①⑤②③    D. ④①③②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