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口袋里的父爱

李静

①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

②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了饭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丝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老了。

③父亲的记性越来越差,还经常会迷路。有一次,她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不见了。她急匆匆开车去寻找,刚开出没多远,竟然在路口看到了父亲。父亲说想去看她,可找不到她的家。她心里酸酸的,马上把父亲带回了家。

送父亲回家时,父亲塞给她几百元钱。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她钱,那会儿她刚生完孩子,经济情况不是很好,父亲总是背着母亲把攒的钱用来贴补她。现在条件好了,她不再要父亲的钱了,可父亲还是会给她。她就把父亲给的钱存起来,再找个借口还给父亲。

⑤那天,她要去看父亲,还没出发就接到电话,没想到这一次见到父亲竟是在派出所里。父亲去买她最爱吃的点心,又迷路了,是出租车司机报的警。她和哥哥商量,带父亲去做了体检,没想到父亲竟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

⑥哥哥出差了,她怕自己照顾不过来,父亲会再次“离家出走”,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请了护工照看着。起初,父亲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她去上班,父亲会告诉她小心开车,坏的时候父亲根本不知道她是谁。后来不好的时候越来越多,父亲的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古怪,如果每月帮他领了工资没有及时交给他,他就会大喊大叫的。

⑦那天,她的车限号,她打车去上班,该付钱时发现钱包忘带了。她下意识地翻口袋,其实她口袋里是从来不放钱的。她只是想碰碰运气,没想到竟从里面摸到了100元钱。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

⑧付了车费,她想可能是自己什么时候放进口袋里忘了。同样的事情接连发生两次,她开始琢磨自己是什么时候把钱放进口袋的。想了几种可能,又都被她否定了。她突然想是不是儿子干的,拿了自己或丈夫的钱,匆忙中错放进了自己的口袋里。想到这,她倒吸了一口凉气。回到家,她板起脸质问儿子,儿子却矢口否认,她打算等丈夫回来让他和儿子认真谈一次。

⑨晚上,儿子去洗手间,还没到门口就返了回来,拉着她往外走。站在卧室门口,她看到进门处的衣帽架前有父亲的身影。她悄悄凑过去,还没张口,就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父亲佝偻的身影逐渐在她眼前变得模糊,那一刻她才知道,纵使父亲不再记得她是谁,但父亲对她的爱从未停止。

(选自《读者》(017年04期)

1.请从父亲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

①想去看女儿,却找不到路-----②_________———③________

2.结合语境,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⑴送父亲回家时,父亲给他几百元钱。(加粗词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⑵为了避免父亲再次“离家出走”,她索性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加粗词“离家出走”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3.文中有两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出来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请赏析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5.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对文章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的理解。

 

1.给女儿买点心,又迷路了给女儿外套放钱 2..⑴一个“塞”子很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女儿的爱;⑵“离家出走”本意是指在家庭中的某一个成员(通常指青少年)因与其家庭成员产生矛盾或其他原因而离开家的一种行为。此处的“离家出走”指的是父亲由于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出门后找不到家。 3.“父亲以前经常背着母亲给他钱” “父亲总是把背着母亲攒的钱拿出来补贴她”“看到父亲将100元钱放进她外套的口袋里,还自言自语着:“放好,别让你妈知道” 4.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通过“放”“说”两个连贯的动词,以及说的话“放好,别让你妈知道……”生动的刻画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5.标题“口袋里的父亲”中的“父爱”是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以“口袋里的父爱”为标题,流露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同时也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梳理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内容。解题时,围绕文章所写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或层次,然后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作答时要仿照给出的示例格式作答。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作答要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3.试题分析: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照应:为了使文章内容衔接紧凑,结构严谨,一篇文章中,前面写到的,中间或结尾要有交代;后面提到的,前面要有铺垫,这种安排设计叫做“照应”。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三种: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作答时从文章中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作答即可。 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本题从动作和语言描写的角度赏析作答。 5.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作答时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古诗文默写填空。

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②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

③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____________,不逾矩。

④董卿在《朗读者》里说,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范仲淹在何时忧何时乐这一问题上的选择。

⑤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⑥如果没有闻一多的慧眼识才,在大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得零分的臧克家就绝不可能成为中国诗坛上璀璨的明星。这正如《马说》中韩愈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B. 《范文正公集》和《欧阳文忠公集》中的“文正”“文忠”分别是范仲淹、欧阳修的谥号,这两本书都是以作者死后的封号作书名。

C.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通过描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达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D. 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代表作有《哲学通讯》《形而上学论》等。

 

查看答案

下面句 中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座谈时有人问他对目前相声表演中出现的新形式,如音乐相声、男女相声的看法?

B. “没有老师来批评我的。”他微微一笑,又说,“只有这些树叶、小草,还有那朵紫豆角花,好像在批评我,说我以前太粗心大意,太不了解它们了。”

C. 生长在人迹罕至的雪山之上的灵花异草,据说是稀世之宝——即一种很难求得的妇科良药。

D. 种菜是我在狱中少有的能自主管理的事情。播下种子、观察生长、悉心照料、然后收获。成为这一方天地主人的感觉让我体会到一丝自由的滋味。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网红”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

B.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认为“工匠”仅仅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

C. 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选手们在诗词知识上的比拼,引导观众领略诗词之美。

D. 从《梁祝》等民族乐曲到《我的太阳》等世界名曲,改造升级后的西湖音乐喷泉更换过多次曲目,终于在五一节重新与我们相见。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阅读课上,我们阅读并讨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家都被主人公“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信念所降服

B. 热身运动可以使我们的身体发热,增加身体肌肉、肌腱、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或者降低肌肉拉伤的可能性。

C. 许多反映战争主题的历史图片,记录了无与伦比的瞬间,表现了各种人物的命运,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D. 在杭州清河坊这个历史文化街区中,各类特色店铺鳞次栉比,游人漫步其中,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