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文)(1)根据名著《傅雷家书》内容,填写下面空格。 傅雷在《傅雷家书》信中对...

(题文)(1)根据名著《傅雷家书》内容,填写下面空格。

傅雷在《傅雷家书》信中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______________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2)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克利斯朵夫不是经过多少回这种情形吗?他不是一切艺术家的缩影与结晶吗?慢慢的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我相信你逐渐会学会这一套,越来越坚强的。

这段文字出自《傅雷家书》,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给予儿子悉心的关怀与指导,他建议儿子面对痛苦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傅雷在《傅雷家书》信中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2)坦然接受(勇于面对或正视现实);客观分析(用理智分析);引以为戒(彻底感悟) 【解析】这是一道名著阅读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傅雷家书》是一部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作者从做人、对待艺术、日常生活三个方面给儿子悉心指导。他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劳逸结合,正确理财,正确对待恋爱婚姻等。(2)名著导读着重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名著的了解情况和阅读状态。因此,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从“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可知,傅雷教育儿子应该坦然接受现实,理智客观地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钴鉧潭记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cóng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折东流  (屈:通“曲”,弯曲)    B. 其涯   (啮:冲刷,侵蚀

C. 以予之游也   (亟:急切)    D. 荡击  (益:更加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

(2)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3.《钴鉧潭记》与我们本期所学的《小石潭记》都选自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请就内容和主题方面分析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春寒①

梅尧臣(宋)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赏析颔联中“不开心”的妙处。

 

查看答案

铺一张纸,蘸几点墨,抒几卷云烟故事,写一段似水年华。曾走过的路,读过的书,遇过的人,发生过的事,有的早已忘却,有的却永远定格心中,成为永恒的风景。请以“记忆中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 ;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单之蔷

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⑤但为什么用的是春秋,而不是冬夏?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 。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

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1.请概括作者认为中国对春秋感受至深的主要原因。

2.全文阐释清晰,逻辑强。文章第段加点的“觉得”和“可能”两词是否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

3.从说明的内容看,第段略,第段详,两段位置该对调吗?为什么?

 

查看答案

(1)补写出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

_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关雎》)

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请写出《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颈联和尾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