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

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请你拟写一条简洁优美的主题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这则应用文有三处不当,请提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怎样与其同行青 春路?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材料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 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 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 给马克思。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 克思也尝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 信给恩格斯: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示例:①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②珍惜青春,笑看生活 ③放飞青春,放飞梦想 (2)①把“启示”改为“启事”②应该写明截稿日期③删去“此 致敬礼”。 (3)示例:我们应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并相互帮扶同行 青春路。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设计主题语,最重要一点是紧扣活动主题,其次注意语言的简洁精练,可用句式比较整齐的两个句子,有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对修辞的要求。如:拥有青春五彩梦,莫让年华付水流。(2)此题考查学生对应用文知识的掌握。“启事”指为公开声明某事而刊登在报刊上或张贴在墙壁上的文字。“启示”指启发开导,使有所领会。所以正确的应该为“征文启事”。征文启事不仅要写清对于稿件的要求,还要交待清截稿日期。“此致敬礼”应该删去。(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探究能力。材料一,表现管宁的择友标准是志趣相同;材料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事例,表明真正的友谊是相互间无私的扶持。由此总结出二者的共同点,即为探究的结果:我们应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朋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市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正加大力度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假如你是 一名志愿者,去劝说一位正要闯红灯的老大爷,请选出下面语言得体的一项(  )

A. 你不要命了,闯红灯多危险!

B. 不要闯红灯!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

C. 你要闯红灯,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D. 老人家,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查看答案

父亲的棕榈

⑴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 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⑵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 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⑶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⑷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 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⑸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 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⑹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 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 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 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⑺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 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 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 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 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战.栗.,我从未想 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⑻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⑼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 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1.联系上下文,分别解释第⑷段和第⑺段中加点词语“战栗”的含义。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偶尔关注:可以用棕榈结的果子当做游戏时的武器。

(3)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句子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4.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这句话?

 

查看答案

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 陈 峰

①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

②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

③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对于党员干部来说,不惧艰险、不辞劳苦,情系百姓、为民服务,牢牢扎根基层一线,才能丰富阅历,增强本领,赢得群众的认可。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 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

④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 300 多幅卫星遥感图,

对 1000 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一家国外天文台在他逝世后发文哀悼:“我们怀念他的勇往直前和对天文学 的热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⑤事实上,苦难并不意味着阴郁的回忆;从某种角度看,它见证了过去的奋斗,具有别样的光彩。上山下乡的经历,就对习近平总书记影响相当深。苦难或逆境,磨砺着人的心智,能助人增长才干。学会与困难愉快相处,不因工作的受挫而消极颓废,也不因生活的磨难而丧失斗志,会涵养化压力为动力、理性看待事物的平和心态。

⑥“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

(选自《人民日报》2017 年 12 月 1 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文章开头写一位朋友买紫苏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说说你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

5.临近中考,繁重的作业常让同学们叫苦不迭。读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查看答案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滁州),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1.请用“/”为下面句子断句(标两处)。

夫 宣 上 恩 德 以 与 民 共 乐 刺 史 之 事 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林壑______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______

③既得泉于山谷之间______

芳而荫乔木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六七里/之僧智仙也

B. 蔚然而深秀者/修来此

C. 之者谁?/遂书以其亭焉

D. 山水之/其地僻而事简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5.【乙】段中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交代了作者为亭子取名 “丰乐亭”的原因。【甲】段所在文章和【乙】段都表现出作者______(提取【乙】段中四字短语回答)的高尚情怀。

 

查看答案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回乐烽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烽: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