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1)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旷野与城市

毕淑敏

(1)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我所说的旷野,泛指崇山峻岭,河流海洋,湖泊森林,戈壁荒漠……一切人烟罕至保存原始风貌的地方。

(2)旷野和城市,从根本上讲,是对立的。

(3)人们多以为和城市相对应的那个词,是乡村。比如常说“城乡差别”“城里人乡下人”,其实乡村不过是城市发育的低级阶段。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4)惟有旷野与城市永无声息地对峙着。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越来越多地以井然有序的繁华,取代我行我素的自然风光。

(5)城市是人类所有伟大发明的需求地、展览厅、比赛场、评判台。如果有一双慧眼从宇宙观看夜晚的地球,他一定被城市不灭的光芒所震撼。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

(6)人们为了从一个城市,越来越快地到达另一个城市,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人们用最先进的通讯手段联结一座座城市,使整个地球成为无所不包的网络。可以说,人们离开广义上 的城市已无法生存。

(7)我读过一则登山报道,一位成功地攀上了珠穆朗玛峰的勇敢者,在返回营地的途中,遭遇暴风雪,被困且无法营救。人们只能通过卫星,接通了他与家人的无线电话。冰暴中,他与遥距万里的城市内的妻子,讨论即将出生的孩子的姓名,飓风为诀别的谈话伴奏。几小时后,电话再次接通主峰,回答城市呼唤的是旷野永恒的沉默。

(8)我以为这凄壮的一暮,具有几分城市和旷野的象征。城市是人们用智慧和心血,勇气和时间,一代又一代堆积起来的庞然大物,在城市里到处是文明的痕迹,以致于后来的人们,几乎以为自己披甲执兵,无坚不摧。但在城市以外的广袤大地,旷野无声地统治着苍穹,傲视人寰。

(9)人们把城市像巨钉一样,楔入旷野,并以此为据点,顽强地繁衍着后代,创造出流光溢彩的文明。旷野在最初,漠然置之,甚至是温文尔雅的接受着。但旷野一旦反扑,人就一筹莫展了。尼雅古城、庞贝古城……一系列历史上辉煌的城郭名字,湮灭在大地的皱褶里。

(10)人们建造了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城市,以满足种种需要,旷野日益退缩着。但人们不应忽略旷野,漠视旷野,而要寻觅出与其相亲相守的最佳间隙。善待旷野就是善待人类自身。要知道,人类永远不能以城市战胜旷野,旷野是大自然的肌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题。

2.结合选文内容说出你对第(3)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3.第(7)段作者引用登山报道的事例,有何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4.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1.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在建造城市时,保护好旷野。恰当处理好建造城市和保护好旷野的关系。 2.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 3.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拥有先进的通讯手段和勇敢者象征“城市”,遭遇的暴风雪,象征“旷野”。作者引用这一事例,用象征手法告诉人们城市不能战胜旷野。 4.①生动,形象。例如:“城市是一粒粒精致的银扣,缀在旷野的黑绿色大氅上,不分昼夜地熠熠闪光。”②句式整齐。例如:“旷野是舒缓的,城市是激烈的;旷野是宁静的,城市喧嚣不已的;旷野对万物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城市几乎是人的一统天下”例如:“城市侵袭了旷野昔日的领地,驱散了旷野原有的驻民,破坏了旷野古老的风景。” 【解析】 1.试题分析: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根据题干要求找到能表达这种内容的关键句。此文没有关键句可用,就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本文探讨的是城市和旷野的关系,主题是城市不能战胜旷野,所以要保护好旷野。 2.试题分析:欣赏文句。“再简陋的乡村,也是城市的一脉血缘的兄长。”这是个比喻句,把乡村和城市比喻为兄弟,乡村是城市的哥哥。形象地告诉读者,城市是在乡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乡村就没有城市。这是在强调乡村对于城市的意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广汉为人强力,天性精于吏职,见吏民,或夜不寝至旦。尤善为钩距①,以得事情。钩距者,设预知马贾,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富人苏回为郎,二人劫之。有顷,广汉将吏到家,自立庭下,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晓贼,曰:“京兆尹赵君谢两卿,无得杀质,此宿卫臣也。释质,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时解脱。”二人惊愕,又素闻广汉名,即开户出,下堂叩头,广汉跪谢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狱,敕吏谨遇,给酒肉。至冬当出死,豫为调棺,给敛葬具,告语之,皆曰:“死无所恨!”

广汉奏请,令长安游徼狱吏秩百石,其后百石吏皆差自重,不敢枉法妄系留人。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长老传以为自汉兴以来治京兆者莫能及。

注释:①钩距,从事物关系中寻找线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夜不寝至旦_____

(2)广汉吏到家_____

(3)使长安丞龚奢叩堂户_____

(4)又闻广汉名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类相准,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唯广汉至精能行之,它人效者莫能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京兆政清,吏民称之不容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广汉精于吏职表现在哪些地方?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国学”的特点。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作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国学”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下列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阳光   高山   遥望  思绪  人生”这几个词语中任意选取(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并且情境要求合情合理。

 

查看答案

默写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

(2)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陵春

【宋】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对“日晚倦梳头”中的“倦”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心绪不宁,无心做事。

B. 疲惫不堪,毫无兴致。

C. 百无聊赖,内心空虚。

D. 琐事多多,精力不济。

2.对“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的意思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化简为繁,化有形为无形,写出了词人哀愁的数量之多。

B.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词人哀愁的分量之重。

C. 词人内心沉重,舴艋舟又太小,确实是“载不动”。

D. 词人内心苦闷,双溪又太遥远,“载不动”是一种借口。

3.下列诗句与本词描写的花形态相近的一项是(   )

A.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C.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