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后完成问题.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

阅读《泥泞中,要把母亲的头巾举起》后完成问题.

①一直到我五岁,母亲才肯相信当初医生所说的话——我永远不能说话了!

②母亲没有任何表情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她觉得我除了不能说话之外,并没有其他任何缺陷。八岁那年,母亲听村里人说,“冲喜”也许能让我说话,正好又凑上“八”这个吉利数,就打算办回酒席。为这事,本来生活就很艰苦的家里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母亲和父亲把财产分割了,两头猪,一人一头。母亲二话没说,叫人宰了那头养了将近一年半的大肥猪,摆了几十桌,请了很多人。看到人们碗里满满都是肉,我心里忽然有些疼痛。我知道,那是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劳作的结果啊!那天,我使劲了全身力气,也没有叫出“妈妈”两个字。

③日子依旧平静地过着,我还是不能说话。但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一直不愿把我带到田野里去。直到有一天,我再三“央求”,母亲才带我来到田野。

④田野一望无际,远处是一些树,近处是瓜地。瓜地里,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厉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田埂上,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繁茂地生长着,里面还星星点点地夹着开黄花的蒲公英。这场景真的叫人很爽快。

⑤母亲把我安置在一块宽宽的田埂上,又把头上那块血红的头巾摘下放到我手里,然后告诉我,待会儿要是听到她叫我,就举起头巾。这时,我才明白母亲不带我来田野是怕我走失。                                                    ⑥微凉的风中,母亲朝着深深的田野里走去。每隔一会儿,母亲就要大声地呼喊我几次,我马上就把那块头巾举起来。母亲站在阳光下努力搜寻,直到看见那块血红的头巾在汹涌的绿色中摇荡,她才迅速地弯下腰,继续劳作。

⑦后来,我看到远处的水塘,想起村里小孩儿手里提着大鱼的情形,顿时心动不已。于是,我翻下田埂,朝着河塘走去。

⑧我蹲在河塘边,呆呆地看着手指般大小的鱼儿游来游去,多可爱啊!我学着记忆中那些小孩儿的动作,用双手去捧,结果一无所获。我有些无奈,又有些恼怒,心想,一定要找一个宽大的、能漏水的东西来。

⑨我揉捏着母亲的头巾,有些紧张,可一想,这么好的天气,反正是可以晾干的,就双手撑开头巾向水中放去。看着那些鱼儿在头巾里跳动,我的心里乐开了花,我暗自感谢这头巾,嘴角不自觉地浮现出笑意。

⑩正当我开心到忘乎所以的时候,母亲的呼喊声又传来了。我不敢将沾满污泥的头巾举起来,心想,母亲喊几声后就不会管我了吧。于是,我屏住呼吸,静静地耗着。哪知道,那几声呼喊一过,母亲见我仍没有把头巾举起来,就立即停止劳作,奔上田埂,呼喊声也逐渐变得焦急而凄厉,一声接着一声……

(11)我心里万分紧张,不知所措。我很想告诉母亲我在这里,不用担心,可我叫不出来。我想要把头巾举起来,可又怕母亲会责罚我。

(12)母亲的呼喊声在寂静的田野里越发悲切了,明显地转向哭腔!我再也忍不住,猛地抓起头巾,一股脑儿地把小鱼倒进水里,拼命摇动那血红的头巾,同时“啊啊”地大声叫着,我只想让母亲知道我在这里一切都好,只想让她听见后回去安心劳作。

(13)没想到脚步声、藤草和人的刮碰声响起来,急促而杂乱,母亲几乎是疯狂地朝着我的方向飞奔而来。

(14)突然,“扑通”一声重重的闷响!

(15)我猛地站起身来,迅速拨开草丛:跌倒在泥泞中的母亲,正吃力地向上爬着,暴露在外的双手和胳膊被划出一条条血痕,混和着汗水的头发凌乱地贴在脸上。母亲就这么真实地呈现在我眼前!

(16)我激动万分,紧紧抱住母亲“啊啊”地大哭起来。母亲一边用沾满泥土的双手替我擦着泪水,一边安慰着我。

(17)从那以后,我终于知道,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母亲的第一声呼喊后,迅速地举起那块血红的头巾。因为这能让母亲少走些泥泞的路;因为这是对母爱最简单的回应。

1.文章第③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请从修辞角度对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血红的头巾”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4.写出段划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写出依据。

 

1.承上启下(过渡) 2.比喻,把叶子比作墙壁,生动形象地写出叶子繁密的特点。 3.a.行文线索 b.表现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c.表现我对母亲的理解 4.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生动表现出母亲担心、寻找孩子的焦急心理,体现出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5.坚强:如坦然接受“我”不能说话的事实。细心:如叮嘱“我”听到呼喊时举起头巾。 【解析】这是一篇记叙文,文章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经历,从中感悟到深深的母爱,并告诉读者:生命里不管遇到何等诱惑与伤痛,都要在第一时间回应最关爱你的母亲。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母亲为了能让我开口说话请乡邻们吃饭,但我还是让她失望了;第二部分叙述我和母亲一起到田里,母亲喊我时我没有如约举起她给我的红头巾,让母亲十分着急;第三部分叙述我看到母亲十分着急,举起了红头巾,母亲向我奔来以至于重重地摔倒,我从中感悟到深深的母爱。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段落的作用分析。一般文章中间的句子或段落起到“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作用。要根据句段的意思来分析。第③段承接上文的叙述,并引起下文,介绍母亲带“我“到田野的事情。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第④段画线句“那些繁密青绿的叶子组成一面面高大而严实的墙壁,阻挡了外面的世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叶子”比作“墙壁”,叶子层层叠叠宛若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叶子的繁密茂盛的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最后一课(节选)》后完成问题.

①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②“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③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⑤“法兰西万岁!”

⑥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的“忽然”表明了什么?

2.选文中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3.“我”为什么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请发挥想象,补出他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

 

查看答案

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请发挥想象,用优美典雅的现代汉语描绘本诗第二联的景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1.解释加括号中的字。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2)即(更)刮目相待____

(3)(俄而)起惊___           (4)(向)梦见伏羲____

2.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两个成语出自甲文,请写出来并分别解释意思。

4.下列句子中,和“蒙辞以军中多务”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D. 勿以善小而不为

5.通过阅读甲乙两文,从吕蒙身上你学到了什么品质?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闻一多是伟大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代表作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B.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C. 都德是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星期一故事集》等。

D.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的史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写文章一丝不苟,用词造句反复推敲

B. 印度南部地区连降暴雨,洪水九曲连环

C. 西安的社会治安令人担忧,街头公共自行车不胫而走的现象非常普遍。

D. 演讲的题目是“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请大家洗耳恭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