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

(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事情

我的心理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C

A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B

D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痛苦深重

 

 

2.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4.请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这番话语的理解。

5.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1.A.十七岁时的夏末秋初清晨,父亲在小站目送我离家到省城求学。B.六年后的早春二月天蒙蒙亮时,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C.无奈 D.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 2.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点明叙事线索,表明我由目送经历中生发的人生感悟;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3.(1)例:“无限地拉长”用词精妙,描绘父亲深情凝望女儿远嫁他方的背影,突出父亲目送我时内心的不舍与难以释怀的落寞。(2)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痛苦”比喻成“又重又黑、深不见底的铅海”,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目送父亲离世的悲痛之情。 4.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在生命成长、独立、逝去的过程中,从不舍、落寞、痛楚转为正视、坦然、勇敢放手,体现作者对生命与亲情的理性思考。 5.D 【解析】 1.试题分析:AB两空。属于情节概括题。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CD两空,属于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心理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父亲在简陋的门楼下目送我远嫁他方”的情节。可推理出“酸涩”的人物心理。 2.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的主旨;结构上:点明叙事线索。方法上:把人生比作一场场目送,富有哲理,引人思考。 3.试题分析:(1)考查词语的表现力。要解释一下用词精妙的原因,然后答作用。在答作用时,要联系一下文章的中心,答出对人物情感所产生出来的意义。(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是典型了明喻,答作用时一定要答出人物的情感,即万分悲痛的心情。 4.试题分析:考查对重要语句深刻含意的把握。“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是表明不舍、落寞、痛楚的情感;而“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则表达了另一个观点,即正视、坦然、勇敢放手。分析时对先后语句逐一分析,层次感与深度感就有了。 5.试题分析:D项概括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并通过目送事件的刻画明白了《目送》的意义,所以概括全面正确。A“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错,不是对比。B“情绪消极无奈”理解错误。C“增添语言的趣味性”错,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感情的难舍难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下列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礼记·学记》)

【乙】子夏①问曰:“‘巧笑倩②兮③,美目盼④兮,素以为绚⑤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⑥。”曰:“礼后⑦乎?”子曰:“起⑧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⑨矣。”(选自《论语·八佾》)

【注释】①子夏:孔子的学生卜商,字子夏。②倩:笑得好看。③兮:啊。④盼:眼睛黑白分明。⑤素以为绚:素粉来打扮。⑥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⑦后:后起,在仁德之后产生。⑧起:发,启发。⑨诗:指《诗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不知其____________  (2)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

(3)谓也  _____________   (4)曰:“绘事后素。”_______

2.把下边两句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 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 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 “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 了文章说服力。

D. 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4.用文中语句填空。

甲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运用生活事例论述了实践的重要性;乙文所述之事印证了甲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

5.读过甲乙两文,你在学习方面得到了什么启发?

 

查看答案

(一)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卖炭翁(节选)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1.下列对诗中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十指黑”强调了卖炭翁劳作到伸手不见十指。

B. “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

C. “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

D. “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宋代,福建的桥梁、渡口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宋初,各级官吏就把驿站、驿馆的修建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形成了八闽四通八达的驿道。为了增强交通的运行效率,宋代的人们修建了许多桥梁。泉州洛阳桥、福清龙江桥、晋江安平桥、龙海江东桥合称福建古代四大桥梁,是省内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还有莆田熙宁桥、延寿桥,也(   )含着丰富的科学技术。闽东、闽北、闽西的廊桥,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艺术造yì(     ),是木构技术的登锋造极之作,展示了福建人民【A】(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的工匠精神。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根据汉字注上读音。

_________含        ②造yì_________  

(2)文段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3)根据括号中的解释,文中【A】处应填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按内容分为“风、雅、颂”。

C.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马说》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D. 《大自然的语言》的作者是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查看答案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 __________________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  。(《诗经.郑风》)

(4)微君之故, 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邶风》)

(5)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6)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7)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8) ____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的《送友人》)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