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特: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遣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精力蛮地瘴疠之苦。⑥堙(yin)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心________       

(2)悄怆幽邃_______      

(3)居位不久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可知源                 以境过清

B. 动必文                   全石为底

C. 潭西南望                 出淤泥不染

D. 图事                   记而去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基础上加以抒情。

B. 【甲】文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C. 【甲】文作者的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D. 【甲】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引导我们领略了小石潭的幽美景色。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条概括【甲】文中作者“凄神寒骨”的原因。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1.(1)以……为乐(2)忧伤(3)适逢,恰巧遇到 2.A 3.B 4.(1)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2)被贬之地偏僻、荒远;(3)小石潭环境凄清 5.(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到凄恻哀婉。 【解析】甲文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乙文选自:《旧唐书》 作者:刘昫 年代:五代 甲文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译文: 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转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既遭贬逐,在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行走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凄侧哀婉。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乐:以……为乐。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代词,它的。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用/把。C:表修饰/表转折。D:他/代词,指小石潭的景色。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即可。B项理解不正确,甲文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水的清澈。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甲文中作者“凄神寒骨”的原因是:(1)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2)被贬之地偏僻、荒远。(3)小石潭环境凄清。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1)“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简要赏析。

(2)从诗的后两联,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声?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 经过同学们长达一个月的精心准备,令本次文艺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②在眩目的灯光下、宽阔的舞台上,表演者各展其能,为师生们献上了一顿丰盛的文艺大餐。③晚会的节目,不管是歌舞,还是小品、杂耍,个个精彩纷呈。④特别是刘佳的独舞表演“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优雅柔美,悠扬婉转;⑤张华和王军表演的双簧更是诙谐滑稽,令人捧腹……⑥视听的双重享受令师生们如痴如醉,赞不绝口。

(1)选文中有一处标点错误,它在第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写出修改意见。

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青春是最美的年华,为了让同学们在本次晚会上展现自我,八年级开展了以“激扬青春,绽放美丽”为主题的才艺展示活动,请补全活动标语的空缺部分,使之构成排比。

青春是一首歌,她拨动着我们年轻的心弦;青春是一团火,她点燃了我们沸腾的热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____,各具情态。(魏学洢《核舟记》)

(5)《桃花源记》一文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

   A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1)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书名),该作品曾荣获_____________的称号。

(2)这则语段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3)选文中的“你”是指_______,选文表达了“我”对孩子的___________

(4)傅雷希望两代人建立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 《社戏》选自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C. 《大雁归来》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文章字里行间充盈着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D. 《桃花源记》作者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为我们虚构了一个和平、宁静、平等、安乐的世外桃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