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浅 谈 态 度 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

浅 谈 态 度

姜以刚

①一群蚂蚁为了挪动一粒饭或一条虫,忍受着难以想象的重负,前推后搡,齐心协力。一只蜜蜂为了采一点花蜜,在花朵之间往返无数次,翻飞起舞,不辞辛劳。一株野草为了显示生命的力量,艰难地从石缝中钻出,                        。蚂蚁、蜜蜂和小草的个体虽小,但它们那认真的态度却给了我们很多感动。

②接下来说说我们人本身吧。营业员态度热情,让顾客心满意足,这家店的生意就会更好。父母态度真诚,让子女心服口服,这样的教育效果就会更佳。教师态度认真,让学生耳濡目染,这样的教学就会有潜移默化的效果……

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孟冬是中国古代的一大孝子。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其母卧病在床,突然想吃竹笋。孟冬很久也没找到竹笋,他便抱着雪地里的竹子痛哭。他终于感动了天地,竹林里冒出了竹笋,成全了他的这份孝心。

④综观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有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海伦•凯勒主动向命运挑战,克服了自身的盲聋哑的生理缺陷,成为了一位作家。霍金全身瘫痪,只有一根手指能活动,凭着对物理学研究的满腔热情,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的又一位物理学研究领域的泰斗。

⑤要成就一番事业,还得有一种谦虚的态度。三国时期的杨修非常有才,但终因恃才放旷,被曹操所杀。一个人不论天赋的高低,都要不断学习。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虽为文学神童,但每天“环谒于邑人”,错过了很多学习机会,最终“泯然众人矣”。

⑥要获得更多的成功,既要胜不骄,更要败不馁。诺贝尔经过很多次实验的失败,甚至连自己的弟弟和助手都在实验中丧生,自己也差点被炸死。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高效炸药。

⑦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坚持自己的志趣,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才能终成大器。努力不分早晚,出身不论贫富。齐白石年轻时是一名木匠,但他有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经常自学,最终成为一位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幼年丧父,家贫无纸习字,其母便以沙地为纸,以树枝当笔,教他练字。这些都没有阻碍他日后成为大书法家。

⑧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态度决定一切”的名言。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⑨生活就像一面镜子,它能反射你的喜怒哀惧。保持一种平和的态度,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生活,你将会从生活中提炼更多的灵感。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也会对你微笑。你对生活失望,生活也会懒得理你。不要关闭自己心灵的窗户,打开它,可以让更多的新鲜空气吹进来,让更多的美景扑入你的胸怀。

1.请仔细揣摩第①段前两句的表达特点,在画线处填写两个四字短语,使句意一致,句式相同。应依次填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列举孟冬的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3.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态度是学业和事业的催化剂,在学习和工作时,有了好的态度,你的人生就会更精彩。

B. 第⑤段是从反面来举例证明分论点的,而其他段落是从正面举例论证。

C. 本文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D. 第⑤段中列举方仲永的例子是为了论证一个人即使有再高的天赋,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否则一事无成。

4.本文有些句子语言优美、含义隽永,试对最后一段的画线句子作点赏析。

5.第⑦段柳公权的例子除了给我们感动外,还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再列举出一个恰当的事例予以证明。

 

1.示例:曲折向上(奋力向上、努力向上)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等) 2.列举孟冬的例子是为了论证分论点(一个人要有诚心,才能感动天地),增加说理的趣味性。 3.C 4.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新鲜的空气比作良好的态度,形象生动地论证了良好的态度对一个人有所作为的重要作用。 5.启示:要实现人生理想,就要坚持自己的志趣,矢志不渝,即使出身贫贱,也能终成大器。 事例如:朱元璋小时候当过放牛娃、乞丐、和尚,但他不屈服于命运,最后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句式的理解与仿写能力。解答时,需要仔细观察文章第①段前两句的句式结构,结合野草的顽强生命力特征,选择恰当的四字词汇即可。如:曲折向上(奋力向上、努力向上)、百折不挠。 2.本题考查对文本中论据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了解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内容准确找出其使用的论证方法,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其作用。举例论证: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文章第③自然段为“总--分”结构,该段的分论点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之后列举孟冬孝心至诚而感动天地的例子为论据,这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说明举例的作用时,抓住增强说服力、说理趣味性的特点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分理解分析能力。文章是通过列举大量事例,如孟冬、海伦•凯勒等人的事迹;引用前中国男足主教练米卢先生说过的“态度决定一切”等名人名言;并通过霍金、海伦•凯勒与杨修、方仲永的对比,来论证中心论点的。因此除了举例论证,文章还用了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并不都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所以C项分析不正确。 4.本题考查对议论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需把握文中第⑦段的内容和结构,体会文中事例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举出一个类似的事例以论证本段分论点。文章第⑦段为“总分”结构,论点为“要实现人生理想,还要有矢志不渝、坚韧不拔的态度”,后文柳公权的例子就是围绕这一论点展开,他幼遇不幸,家境贫寒,但是仍以树枝、沙地为笔纸坚持练习书法,终成书法巨擘。虽然身处逆境,但这不能阻挡他对于理想的坚持追求,终于取得成就,这就是柳公权带给我们的启示。有着同样境遇与坚守的人还有很多,根据自己的积累,选择一例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苦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查看答案

愚公移山

《列  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字加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sài)

B. 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hè)

C. 子子孙孙无穷 (kuì)

D. 河曲智叟以应。(w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加粗的词。

(1)山北之塞_______

(2)杂然相________

(3)投渤海之尾________

(4)始一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甚矣,汝之不惠!

4.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说“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小舟(ná)    B. 沆砀(sōng)    C. 是日定矣(gèng)    D. 莫说相公(chī)

2.解释下列加点加粗的词。

(1)上下一 _____

(2)见余_____

(3)下船_____

(4)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查看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从“狂”“卷”“挽”三字中任选一字谈谈该词是如何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

3.这首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1)蒹葭凄凄,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古诗词中有很多体现亲情的名句,请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6)《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