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苦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

苦瓜

肖复兴

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

2.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3.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文章以 “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

 

1.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3.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4.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个别情节与中心的关系。要多从人物形象上来考虑这个情节的作用。不能删掉。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2.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手法不同,妙处有别;这里的手法从不同角度看有许多,但学生只要能围绕一个方面,如修辞、表达方法、描写方法等任意一个手法作答且表述得当即可。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精彩词语的能力。要考虑“再”这个词的反复运用。赏析词语时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但在鉴赏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围绕“苦瓜味苦”“ 苦瓜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两点而展开,答案不应游离于文本之外。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为什么以“苦瓜”为标题。从内容(情感)和结构两大方面来回答,各答出一点给满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愚公移山

《列  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列加点字加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惩山北之(sài)

B. 遂率子孙担者三夫  (hè)

C. 子子孙孙无穷 (kuì)

D. 河曲智叟以应。(w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加粗的词。

(1)山北之塞_______

(2)杂然相________

(3)投渤海之尾________

(4)始一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甚矣,汝之不惠!

4.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说“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任重而道远。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点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一小舟(ná)    B. 沆砀(sōng)    C. 是日定矣(gèng)    D. 莫说相公(chī)

2.解释下列加点加粗的词。

(1)上下一 _____

(2)见余_____

(3)下船_____

(4)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查看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仔细观察上图,图中所展示的画面是词中的哪一句

2.从“狂”“卷”“挽”三字中任选一字谈谈该词是如何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

3.这首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1)蒹葭凄凄,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2)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5)古诗词中有很多体现亲情的名句,请写出上下相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

(6)《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到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懂得正确饮食才能健康,某学校开展了“中学生饮食与健康”的主题活动。有同学从网上查找到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你综合这两则材料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调查显示,95%的学生喜欢吃膨化食品,88%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吃“洋快餐”,43.6%的学生每月都吃“洋快餐”,73.6%的学生选择放学后在路边摊买羊肉串、麻辣烫等食品。

【材料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影响健康的十大类垃圾食品: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食品,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话梅蜜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烧烤类食品。这些垃圾食品仅提供一些热量,而不提供丰富的营养。长期食用,影响健康。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学校拟邀请省食药监局专家到校做“中学生饮食与健康”专题报告。下面是学生为德育处代写得相关通知,格式和内容各有一处错误,请改正。

 

学校将于588:00邀请省食药监局专家做“中学生饮食与健康”专题报告,请全体师生准时参加。

XX学校德育处

格式上__________________内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