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字子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 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④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⑤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

1.关于文本,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名声、特点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了“我”故乡的鸭蛋。

B. “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句话文白夹杂,有一种淡淡的幽默。

C. 选文中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淡淡的幽默包含着对他乡咸鸭蛋的不屑和对家乡咸鸭蛋的自豪。

D. 作者提及袁枚的《腌蛋》原文,意在表现袁枚很有才,且喜美食。

2.仔细揣摩划横线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⑴“筷子头一扎下去,━━红油就冒出来了。”揣摩居中加点字“吱”,分析其表达效果。

⑵“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有人认为这里的“肃然起敬”用得不妥,你认为呢?

3.“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作者对家乡咸鸭蛋满怀深情,但为何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请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本文记叙的是最普通不过的“端午的鸭蛋”,但却让人回味无穷。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一枝一叶总关情,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一物也是溢满情味,令你也念念不忘。也请你细细描摩,娓娓道来,写出它的特点,道出其中的深情。

 

1.D 2.画线句描写了异乡人对高邮鸭蛋的称道,从侧面突出了高邮鸭蛋的名声,并引出了下文对高邮鸭蛋特征的进一步阐述。 用事实说明高邮的鸭蛋自古就有名。 ⑴ “吱” 拟声词,形象地描摹出筷子扎进咸鸭蛋,红油从中冒出来的状态,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 ⑵ “肃然起敬” 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这里用来形容异乡人听说我是高邮人后的郑重的样子。这个庄重的词语用在不起眼的咸鸭蛋身上,肃然起敬的崇高感和咸鸭蛋的生活化形成了特别强烈的反差,很有意趣。从侧面写出了高邮鸭蛋的闻名,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自豪之感和赞美之情。 3.作者认为只称道高鸭蛋,是小瞧了家乡人,高邮可称道的尚多,岂止一鸭蛋,因此不大高兴。我感受到作者浓浓的爱乡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4.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D项有误。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主要介绍了高邮鸭蛋的特点及吃法,作者将它引用来,就是为了突出高邮咸蛋的有名,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自豪和对家乡的热爱。 2.此题考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1)“吱”形象地写出红油冒出的动态,表现吃鸭蛋的快感,让人垂涎欲滴。(2)“肃然起敬”用在这里诙谐幽默,表现出作者因为家乡的咸鸭蛋出名而感到自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栖在树上的鱼(包利民)

很大的院子,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树,浓荫匝地。夏日晴好的时候,罗小鸥就摇着轮椅行走在院子里,感受阳光清风,心里却是总觉不到自由。十四岁的年龄,便被桎梏在轮椅上,就像鸟儿被困囿在笼中,可笼子再大,也不是天空。

罗小鸥只好每天对着庭中熟悉的一切,渐渐地,她发现树上有两只鸟儿是一直都在的。每天许多鸟儿来来去去,只是它们总会回来,因为树上有它们的一个巢,小小的,在密密的枝杈间,像一个黑黑的果实。很羡慕那些鸟儿,可以自由翔集择枝而栖。她还喜欢鱼,不是那种观赏鱼,而是父亲从门前的河流里捕来的小鱼,它们生活在家里的几个鱼缸里。可自从腿不能走路之后,她把鱼们全都放回了河里。只是有三条鱼还太小,她怕它们无法独立生活,就想着养大一些再放生掉。

有一天,父亲突发奇想,把那个鱼缸用细绳捆扎好后,系在了那棵大树的枝上。她很是惊喜地看着高高悬吊着的鱼缸,阳光从层层叠叠的枝叶间散落,鱼缸里的水也点点斑斑地亮。三条小鱼欢快异常,在里面互相追逐,游过阳光时,细小的鳞片上都闪着点点金光。那个午后,罗小鸥一直看那树上挂着的三条鱼儿,它们吐的每个泡泡都五彩斑斓。新来的鱼们也引起了那些鸟儿的注意,鸟们似乎也为这新加入的成员而惊奇,有些胆子大的,就直接落到鱼缸的边缘上,探头去看里面鱼的游动。

那个晚上,依然很热,罗小鸥坚持要睡在外面的树下。于是支起了折叠床,躺在那里,抬头间就能看到那个鱼缸,三条小鱼也安静了许多,静静地悬浮在那里,而更高处的鸟巢里也是寂然无声。久久不能入睡,直到月亮升起,便听得见鱼缸里有着细细的水声。三条鱼似乎被月光感染,又开始游动,有时接近水面时便欢快地甩尾,扑打出一朵朵水花。听着清晰入耳的水声,罗小鸥终于渐渐进入梦乡。

不知何时醒来,已月挂中天,起了风,吹得满树的叶子簌簌地响。罗小鸥抬眼去看鱼缸,见那鱼缸在风中摇摇晃晃,三条小鱼在动荡的水中游得更加欢畅。她忽然想到,在这不停摇动的水里,鱼们是不是会找回在河里波浪中的感觉?要不它们怎么会那么兴奋快乐?再也没有睡意,一颗心儿随着鱼缸轻摇,仿佛化身鱼儿,在水里,在月光下,自由地游来游去。

早晨在鸟鸣中再次醒来,朝霞满天,抬眼,满树的叶子都闪着清新的光,两只鸟儿早已起来,正绕树翻飞鸣叫。鱼缸在阳光斜斜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小鱼们反而安静了,头向着东方,停在水中。罗小鸥也在满天的阳光里安静地看着,从没有这样发自内心的平静。

上午的时候,罗小鸥让父亲把鱼缸拿下来,还是把那三条鱼放回门前的小河。而且,她说要回学校去上学,不想在家里这样呆着了。她经过这一夜,忽然明白,就算轮椅是一种桎梏,也会领略到不同的风景。就如夜里那三条鱼儿,虽然身处小小的鱼缸里,可是它们却有着栖在树间的经历,有着风中摇荡的水,有着月光朝霞,有鸟儿陪伴,那是河里的鱼们永远无法体会的东西。

她相信,自己也会于困囿中体会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好,那是上天的眷顾,只要自己能用心去发现。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下文。

B. 文中鸟儿的自由与罗小鸥的困境形成强烈对比。

C. 文中的罗小鸥被桎梏在轮椅上,她悲观、颓废,是一个消极的人物形象。

D. 本文语言清新明丽,颇有韵味,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在读者心间。

2.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三条鱼似乎被月光感染,又开始游动,有时接近水面时便欢快地甩尾扑打出一朵朵水花。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请简要赏析。

3.文中画横线句子与上文哪句话相照应?试分析其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阡陌交通

答之:

⑶选贤能:

⑷盗窃乱贼而不

2.下列句中加点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故人不独其亲    B. 不独其子    C.     D. 食之不能其材

3.下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D.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5.【甲】文中描绘的理想境界和【乙】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风怒号”从视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听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襟蓄势。

C. 诗人“倚杖自叹息”,是叹息群童抱茅“欺我老无力”,这一行为太顽劣了,为他们年少无知、缺少管教而叹息。

D. 此诗选自《杜诗详注》,题目中的“歌”字代表了诗的体裁。全诗先议论,后叙事抒情。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黄土高原上 【甲】  (A.蓦然;B.突然)响起的安塞腰鼓,惊心动魄,气势磅礴,展现的是那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生命的力量;江南平桥村的一场社戏,因为有了一群淳朴、天真的农家小伙伴的陪伴,而让作者深深眷念的一段童年乐事;在吴伯箫的笔下,一盏小小的灯笼 【乙】 (A.笼照;B.映照)着祖孙情笃、母子情深,慰藉  ① (A.jiè ;B.jí)着孤行客的心,记录着岁月的   ②   cāng(A.沧;B.苍)桑,更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了心中的爱国热情。

生活是一本醇厚而凝重的书,书写着人生百味,留下斑斑剪影。回忆在岁月的痕迹里,沉淀出好看的样子。

⑴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根据②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处 ___________      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     

⑵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      

⑶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修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他在被贬永州期间寄情山水,所写游记统称为《永州八记》。

C.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D.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杂文,“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全文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