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

选出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最恰当的一项。(         )

一位老先生为学徒留下了一段精彩的题词:“待人应守             ,治事应持     

创业酌用           ,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          ,读书当如          。”如此博采百家学问而集于一身,必能成为贤者。

①兵家之权变 ②儒家之忠诚 ③纵横家之灵活 ④墨家之兼爱⑤法家之严明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①⑤③②    C. ②⑤①③④    D. ②③⑤①④

 

C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词语归位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推断。解答这题,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如“待人”应与“忠诚”配对,故第一空应选②;再如“治事”必须“严明”,据此第二空应选⑤;“创业”应当懂得“权变”,第三空应选①;“行文”要“灵活”,第四空应选③;“读书”使人“兼爱”,得出选④,故答案应选C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成都名师论坛”上,名师的教学与作家的演讲相得益彰,让听众尽享文学之美。

B. 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梁益建大夫,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令同行肃然起敬

C. 国学泰斗季羡林先生深信开卷有益,生前多次在不同场合倡导青少年要广泛阅读。

D. 正如演出前预料的那样,赵雷将歌曲《成都》演绎得荡气回肠,这让导演喜出望外

 

查看答案

给加线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大量美好、文雅和高贵的文字。朗读这些动人的文字,可以帮助我们寻①sù       根源,能够让我们疲惫的心灵放松,可以帮助我们远离低俗和粗 ②鄙        ,抵达宁静和悠远的境界。

①sù __________      ②鄙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巴勒斯坦有两片相距不远的海,一片是活水,鱼儿在水里游,鸟儿在海边唱,充满了勃勃生机;另一片是死水,没有游动的鱼儿,没有鸟儿的鸣啭,更没有孩子们的欢笑。注入这两片海的约旦河水是一样的,为什么差距如此大?原来活海接纳河水但并不保守,海里每流进一滴水就流出一滴水,接受与付出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死海则小气地把河水储存起来,一滴不放。懂得付出的,活着;只知接受的,死了。自然界如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如此呢?

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接受与付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______

(2)小惠未______

(3)必分人______

(4)公与______

(5)公问其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请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____________”这个动作,让我们领略到了曹刿的“远谋”。

(2)从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可以看出他的急躁冒进行为,从而也印证了曹刿“____________”的观点。

4.你认为“公”回答“何以战”的三个理由中哪一个最重要?为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寻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⑪(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⑫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__________→遥见草色:__________

2.品读下面句子,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

3.第⑫段中画线句子“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中“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6.请写出两句描写春的诗句。(本文中引用的除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