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

赶年集

(厉彦林)

①“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唱儿歌,赶年集,迎新年,是我美好的童年记忆。

②我故乡在沂蒙山区东部,山多岭多,交通不便。农村大都五天一集,集市像块磁铁,把方圆十几里的人们聚拢在一起,自由买卖,享受属于乡村独有的喜悦。我们公社驻地逢五、逢十是集。一入腊月,地里没活了,年味就渐渐浓起来,丰收的喜悦挂在乡亲们脸上,见了面格外客气、嘘长问短。年底时,崎岖的山路上人群熙来攘往,馒头、油条、猪肉、粉条等大包小包的年货在涌动。小孩子跟在大人的后面,蹦蹦跳跳地赶集、串亲戚。

③春年快到了,不管贫富都要赶年集置办年货。人们会把一年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花到最后一个年集上。在穷乡僻壤,赶年集,是孩子们迎新年的头等大事,多数孩子兜无分文,就是看热闹。腊月三十最后一个年集,头天夜里又下了一场雪,我和伙伴们还是执意相约赶年集。临行前,母亲给我套了件又厚又沉的大棉袄,父亲从兜里掏出两张五角的新钱,顺手给了我一张,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时在一旁微笑着的母亲,狠狠瞪了瞪父亲一眼,父亲心领神会,又把手里那五角钱塞给了我,然后拍拍我的头说:“去吧,看放鞭炮,隔远点哦。”

④跑出村口,只见赶集的人很多。雪后的山路被手推车、自行车和脚印踏成一条黑色弯曲的长丝带,清晰而漫长。甩年货、购年货的都着急,牲畜的叫声、车轮声、笑声、歌声此起彼伏,相映成趣。只记得公社供销社商店的外街用红漆刷着“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八个大红字,工整厚重,格外显眼。集市,就在公社居地村西侧宽阔的河滩上。河里结了冰,地上是薄薄的雪,摊位沿道路两侧展开,依次摆满小树林,商品琳琅满目,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非常热闹。

⑤时近中午,年集达到了高潮。河滩上用竹席临时撑起的棚屋,一个挨一个,大勺小勺叮当响,各色小吃应有尽有,香味扑鼻。

⑥赶年集有规矩:女孩买花,男孩恋炮,婆婆买鞋,老头购帽。割肉、买菜、买鞭炮,再购对联和年画。男孩子只关心鞭炮和牛肉锅、烧饼摊。女孩子只关心红绒花、红头绳和花布。我母亲不舍得花钱,从来不赶集,过年自己什么新东西也不添。下午快散集的时候,我找到绒花摊。红绒花是一种纯手工制品,花蕊、花瓣、花叶活灵活现,粗大的麦草捆上插满密密麻麻的绒花,在风中颤动,疲倦地招引着客户。

⑦“大爷,我买六朵绒花,三根红头绳!”我底气十足地说。

⑧“不还价,两毛!”卖花的大爷顺手帮我插在一截高粱秸上,像是开满绒花的树枝。

⑨望着远处手拿风车纸花的女孩,心中盘算着如何把绒花分给妹妹和操劳忙碌的母亲。这新年礼物虽小,但很珍贵,饱含温暖的年味和对亲人美好的祝福。等望见老家屋顶的那缕炊烟,才想起没吃午饭、肚子咕咕地叫了。正在拽着针线纳过年棉鞋的母亲,从锅里给我端来预留着的热乎乎的饭,用力搓搓我被冻红的耳朵和手,还心疼地埋怨我回来晚了,饿坏了……

⑩年集是一幅凝聚着热闹繁荣与美好憧憬的乡俗年画,又是生活变化、社会进步的缩影。

⑪不知不觉年集已远离我们,百姓富足阔气了,年味却越来越淡。我心中依然涌动着对年集的美好记忆和对团聚的渴望。听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身穿新棉衣,手捧父母的呵护与微笑,跑进新年每一缕阳光里……                        

(2017年01月14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选文通过对“赶年集”的回忆,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选文第④段的诸多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说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节日的美好总让人赞颂不已。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原本是写元宵节的,今天若用于春节,是否合适?请结合修辞手法极其作用加以说明。

 

1.围绕“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答即可。 2.交代了作者小时候赶集沿途所见及集市概况等,突出了赶集的人多,烘托了作者赶集的快乐心情,为下文写集市的热闹场面做铺垫。 3.慈爱、勤俭、和善等(评价合理,能写出两个即可) 4.也适合现在的春节,挂灯笼、放烟花等,“ 满街花灯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节日的喜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概括与分析的能力。作答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结尾⑩⑪自然段的内容理解分析,情感围绕“思念”“怀念”回答即可。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描写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先要概括出这个语段描写了哪些内容,然后从其与上下文情节的关系或者烘托人物的心情等方面理解其作用。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本题作答结合文中描写母亲的事件及对母亲的语言、动作描写进行分析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①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②,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③。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④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注】①当阳君、蒲将军,当时都是项羽的部下。②甬道,通道。运粮草的两边有墙壁拦护的通道。③王离,与苏角、涉间,全是章邯的部下。④冠(ɡuàn),居第一位。

(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④,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1.解释加点字

(1)卒二万渡河____________    (2)项王数行下____________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

A. 楚击秦           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

B. 诸将皆从上观     项王军垓下

C. 示士卒必死       君为长者

D. 虞兮虞兮奈何     为佣耕

3.翻译句子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4.两段选文都是讲项羽的故事,请分别用一个最恰当的成语概括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结尾是“莫敢仰视”,乙文结尾是“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查看答案

解释加点字词。

(1)引喻失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曰_______________

(3)故不意也_______________    (4)楚人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甲)“A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口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捽住A的左脚,叫声:“下去!”那A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勇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街心里了……”

(乙)“武松听了,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右手持刀,左手揸开五指,抢入楼中。只见三五枝灯烛荧煌,一两处月光射入,楼上甚是明朗;面前酒器皆不曾收。B坐在交椅上,见是武松吃了一惊,把这心肝五脏都提在九霄云外。说时迟,那时快,B急要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

1.甲文中的A是________,乙文中的B是________。武松杀人后蘸着血在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是在甲文后还是乙文后?__________

2.以下情节中不是武松事件的一项是(   )

A. 痛杀王道人    B. 义夺快活林    C. 大破连环马    D. 夜走蜈蚣岭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原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

(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乐须及春。

(8)手中各有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甫吟》。

(10)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井气,切戒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