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甲)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①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

(甲)项羽乃遣当阳君、蒲将军①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余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②,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③。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④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注】①当阳君、蒲将军,当时都是项羽的部下。②甬道,通道。运粮草的两边有墙壁拦护的通道。③王离,与苏角、涉间,全是章邯的部下。④冠(ɡuàn),居第一位。

(乙)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②,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账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③。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④,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注】①诸侯:指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国方言土语唱的歌。③不逝:是说被困而不得驰骋。逝,向前行进。④数阕:几遍。乐终叫阕。

1.解释加点字

(1)卒二万渡河____________    (2)项王数行下____________

2.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选项是(   )

A. 楚击秦           汉军诸侯兵围之数重

B. 诸将皆从上观     项王军垓下

C. 示士卒必死       君为长者

D. 虞兮虞兮奈何     为佣耕

3.翻译句子

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

4.两段选文都是讲项羽的故事,请分别用一个最恰当的成语概括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文结尾是“莫敢仰视”,乙文结尾是“莫能仰视”,“敢”与“能”一字之别,表现了怎样不同的情境?

 

1.(1)率领、带领(2)眼泪 2.D 3.大意: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粮草甬道,大败秦军 4.破釜沉舟四面楚歌 5.“莫敢仰视”表现了众位诸侯对项羽的畏惧,也写出了项羽获胜之后的声威和气势;“莫能仰视”表现了左右的随从对项羽的怜悯,不忍心看项羽哭泣,写出了项羽处于绝境时的凄惨状况。 【解析】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将”是名词用如动词,“率领”;“泣”根据语境意思是“眼泪”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A及:等到/连词,和。B. 壁:壁垒即军营四周的围墙/驻扎。C.以:用来/因为。D.若:都是代词,你。故答案为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句中的“九(多次)、战(作战)、绝(断绝,阻断)、破(攻破、打败)”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解释加点字词。

(1)引喻失_________________    (2)因人曰_______________

(3)故不意也_______________    (4)楚人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甲)“A见踢去了刀,心里便不怕他,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着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口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捽住A的左脚,叫声:“下去!”那A一者冤魂缠定,二乃天理难容,三来怎当武松勇力,只见头在下脚在上,倒撞落在街心里了……”

(乙)“武松听了,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右手持刀,左手揸开五指,抢入楼中。只见三五枝灯烛荧煌,一两处月光射入,楼上甚是明朗;面前酒器皆不曾收。B坐在交椅上,见是武松吃了一惊,把这心肝五脏都提在九霄云外。说时迟,那时快,B急要挣扎时,武松早落一刀,劈脸剁着,和那交椅都砍翻了……”

1.甲文中的A是________,乙文中的B是________。武松杀人后蘸着血在墙上写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是在甲文后还是乙文后?__________

2.以下情节中不是武松事件的一项是(   )

A. 痛杀王道人    B. 义夺快活林    C. 大破连环马    D. 夜走蜈蚣岭

 

查看答案

根据提示填空。

(1)《出师表》中,写国势危急时,朝廷内外为“追先帝,报陛下”而竭尽忠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诗人李益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范仲淹的《渔家傲》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原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晚倦梳头。

(4)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乐须及春。

(8)手中各有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聊为《梁甫吟》。

(10)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井气,切戒之。

 

查看答案

下列选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是假设复句。

B. “柏油路晒化了,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C. “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这是教训。”

D. “语文课本”“垂涎三尺”“相当迅速”“更加坚定”都是偏正短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