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秋光赋 何永康 秋,终于来了。从漫长而难捱的酷暑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秋光赋

何永康

秋,终于来了。从漫长而难捱的酷暑中走出,我才真正感受到“天凉好个秋”的“好”来。

好就好在通体舒坦,不再热汗涔涔,不再昏昏沉沉;好就好在神清气爽,可以衣冠楚楚、清清爽爽地在户外行走,收起了遮阳伞、墨镜和折扇;好就好在再无理由慵懒和懈怠,可以干很多借天干物燥之故拖下来的事情;好就好在可以直视天空和远方,不再眯着眼睛畏光,这光是秋光了呢。此时,它正从窗外轻轻地照射在我的脸上,薄薄铺满我的书桌。

秋天的光是柔和的。没有春日的绚烂,没有夏日的狂热,也没有冬日的苍白。它像一把柔韧的梳子,梳理我凌乱了一个夏季的头发和心绪,像一张安全舒适的剃须刀片,在我的脸上四处游走,刮去刺猬般的胡须,也刮去思想上丛生的杂芜,让我一下子年轻了许多轻松了许多。当然,它更像一只温柔手,抚摸着被荼毒炙烤许久的疲惫不堪的身子,给干燥的皮肤补水……

秋天的光是平静的。像一个以静制动的智者,以和蔼的目光示意我不要怨怼,虽然我的胸中的确有块垒淤积。我开始学吐纳之功,吐出戾气和晦气,纳入朝气和清气,打开心结敞开襟怀,于是通畅,于是和畅,于是顺畅。

前几天还纹丝不动且绿得刺目的树叶,已在轻盈地舞蹈了,抖掉尘埃抖掉附着于身的热光。我分明感觉到它们是秋风的制造者。有几片叶子飘然而下,是散发的一张张请柬。

我应邀走入秋光之中,走进一叶知秋的成语,走进秋高气爽的意境。

城里的大街、花园里人多起来了,熙来攘往,人声鼎沸。郊外的农田露出了褐色的底色,庄稼已经收割,晒场上农夫在翻晒稻谷,也晒晒辛劳换来的好收成和好心情。稻谷在秋光下挥发湿气,金黄的光在告诉人们什么叫秋收。

触景生情,我不由自主地低声吟诵起毛泽东主席著名的诗句来:“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说到春光,又想起吴敬梓《儒林外史》中那个叫杜少卿的人。朝廷叫他去做官,他推辞不去。妻子责问何故。他说,你好呆!有南京这样的好地方,留我在家,春天里可以陪你出去看花吃酒,岂不快活?这一桥段,被后人演绎成一个“宁负荣华不负春光”的佳话来。

是的,不负春光,但秋光也是不能负的。一年分四季,人的一生也分四季。我已经走进第三季——入秋了。在这个时节,不管你怎样留恋过往或拒绝回忆,秋光依然会如期君临,秋色依然会覆盖本色,秋霜依然会爬上鬓角,秋风依然会唱起有些悲凉的歌……

眼下的秋光毕竟是大好的,大好秋光下正好前行。

1.梳理全文的叙述线索,并说明围绕线索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根据全文的内容,请用“/”划分出段落(提示:四个段落)。

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3.段的两处引用各有什么作用?请从内容与结构方面进行分析。

4.作者从自然界的秋写到人生的“秋”,表达出怎样的情怀?

 

1.全文围绕“秋光好”这一线索展开叙述和描写,写了秋光的柔和平静,秋天人们的收获,并联想到人生的美好秋天等。/……// 2.示例:这段话运用了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运用排比,从不同角度提示秋天的美好,而且用“好就好在”这样的句式,起到了强调作用,并增强语势,更好地抒发出情感。运用对比的手法,把夏天与秋天进行了对比,突出秋天的好处,令人信服。 3.示例:第一处引用毛泽东的名句,突出表现秋光胜似春光。引用《儒林外史》中的故事,说明“不负春光”的来历,由此引申到下文“秋光也是不能负的”,衔接自然,与前面“胜似春光”相呼应,表达对秋光的喜爱之情。 4.示例:表达了要珍惜人生的秋光,“大好秋光下正好前行”,需要有所作为,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 1.试题分析: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文章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和结构了然于胸。从本文的题目《秋光赋》和首段的“我才真正感受到‘天凉好个秋’的‘好’来”、尾段的“眼下的秋光毕竟是大好的,大好秋光下正好前行”可知本文的线索是“秋光好”。全文的结构层次的划分,要依据文章的内容。第一段总写“秋光好”。第二至七段,写了秋光的柔和、平静。第八至九段,由“不负春光”写到了“不负秋光”。尾段写了要珍惜人生的秋光,有所作为。 2.试题分析: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排比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需要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画线句子运用了四个“好就好在”这样的句式,属于排比的修辞,增强了语势,从不同角度提示秋天的美好;把夏天与秋天进行对比,属于对比的修辞手法,作用是突出秋天的好处,令人信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环境保护机构号召“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富慈中学课外活动小组邀你参加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阅读下面这则新闻,为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人民网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第三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地球卫士奖”是联合国系统最具影响力的环境奖项,创立于2004年,每年评选一次,由联合国环境署颁发给在环境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在当天宣布的“地球卫士奖”各个奖项中,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其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塞罕坝林场是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地处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塞罕坝,曾经森林茂密、鸟兽繁多,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北方沙漠的风沙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等地。1962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营造出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中国环境保护徽”,请你仔细观察徽标图案,作一番探究,对“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做简要解说。(说明:图案中心的圆形为红色,山形为青色,水纹和字母“ZHB”为黑色,其余均为绿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段简要的文字,介绍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40字以内)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低碳生活”指:________________

(4)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我们认为,根据不同的发展境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这“两山”之间会出现冲突、相容、统一三种关系,必须正确处理。

请你谈谈,究竟如何来正确处理“两山”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默写

(1)_________,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

(3)_________,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4)四面边声连角起,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5)今日听君歌一曲,____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6)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 (欧阳修《醉翁亭记》)

(7)子在川上曰:“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8)雄关漫道真如铁,_________。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所发表演讲中引用“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来寄语中俄关系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10)风雅是一种生活情调,也是一种精神追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杯酒,一轮月,这种潇洒浪漫是风雅;刘禹锡的“__________________”(《陋室铭》),一架琴,一卷经,这种恬静淡泊也是风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②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唐时为防御突厥而筑的边地要塞,在今内蒙古境内。②回乐峰:指回乐县境内的烽火台,在受降城附近。③芦管:乐器名,军中多用之。

1.诗句“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请用简明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也。其父扬季在河、汾之间,号曰扬侯。楚汉之兴也,溯江上,处巴江州。扬季官至庐江太守。汉元鼎间避仇复溯江上,处岷山阳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区,世世以农桑业。

雄少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畅谈,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甔石之储,晏如也。自有下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

雄复召为大夫。家素贫,耆酒,人至其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而巨鹿侯芭常从雄居,受《太玄》《法言》焉。刘歆亦尝观之,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甑。”雄笑不应。年七十一,天凤五年卒,侯芭起坟,丧三年。             (节选自《汉书·扬雄传》)

注:)廛(chán):古代一夫之田,即百亩。训诂通:理解字句含义。佚(dié)荡:舒缓;悠闲自在。耆:通“嗜”。廉隅:本谓棱角,古时比喻品行端方,有志气。徼(yāo):求取。甔(dān):可容一石的瓦器。侯芭:人名。酱甑(zèng):盛酱的陶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有下度        度:限度    B. 汲汲于富贵  汲汲:忧愁的样子

C. 默而好深湛之思  深湛:精深;深厚    D. 至其门    希:通“稀”少有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组是(    )

A. 父扬季在河、汾之间/非意,虽富贵不事也

B. 雄少好学/雄笑不应

C. 世世以农桑业/侯芭起坟,丧之三年

D. 处岷山阳曰郫/丧三年

3.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

(2)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甑也。

4.可以看出杨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当我们的眼光再往前看,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跌宕起伏,更让人心潮澎湃。      。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是一个古老民族从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故事。

①而今天,我们充满自豪:“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②1894年,孙中山在《兴中会章程》一开篇就浩叹,“中国积弱,至今极矣”。

③这位革命先行者,终其一生也未能见其心心念念之中国“发奋为雄”,“振兴中华”徒留怅然。

④明天,我们更充满自信,“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③④    C. ②③④①    D. ③②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