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珠算“申遗”成功后,不少网友认为,珠算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应该加以发扬和传承。(将“发扬”与“传承”互换位置)

B. 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 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因为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所以能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等特点”)

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

 

A 【解析】此题考查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D.本句属于句式杂糅,到底是“主要读者”还是“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语意不明,应该删去“的主要读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B. 当然不排除有一见面就很默契的情况,但是那不是大多数人的情况。

C. 夜色渐渐笼罩了整个小城,万籁俱寂,小小的青石街道上人迹罕至

D. 我不用跑到人声鼎沸、喧哗嘈杂的公园去,就可以享受最新鲜的绿色和最纯净的空气。

 

查看答案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我想起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bān lán____________的山雕。

(2)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kuì zuò______

(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lí__________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4)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dà tíng guǎng zhòng____________之下,夫妇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独坐幽篁里,_______________。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_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木兰诗》中反映出木兰征程遥远、军情紧急、行军迅速,同时烘托出木兰威武、矫健的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总要求: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若涉及本地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不少于600字;写第二个作文先要将题目补充完整。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李和小王同时竞聘某单位的业务主管,复试那天,工作人员通知他俩马上到10楼去见部经理。可此时电梯口处已被人堵得水泄不通。小李急忙沿着楼梯走了上去,而小王则耐心地等在那里。结果小李被录用了。当小李问起其中的缘由时,总经理笑着说:“你比小王快了5分钟,更重要的是你在行动,而他在等待。”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在享受幸福和快乐和同时去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回报大自然……但有些人总是在等待观望中蹉跎了岁月,在遗憾叹息中改变了容颜。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心动不如行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题目:我体验到了      

提示:在交往中,你可能体验到人间真情;在研讨中,你可能体验到思维撞击的愉悦;在学习中,你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失败的烦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浣花溪记

钟惺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

【注释】①琅玕:常指青玉。②窈然:幽深的样子。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水流聚集的地方。少陵:即杜甫,下文的“杜工部”相同。⑤清华:清幽而绚丽。⑥舁夫:抬轿子的人。⑦次第:整齐。⑧尔尔:这样。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

(1)水清冽________             (2)折蛇行________

(3)则少陵浣花居在焉耳________ (4)舁夫通灌县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字含义与现在相同的一项是(   )

A. 石上    B. 不可久

C. 溪,平望如荠    D. “浣花溪”题榜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

4.表明小石潭得名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表明浣花溪得名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描述浣花溪“明灭可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水,其水各有什么特点?两位作者移步换景,其景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